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一直以来,它被看做是“垮掉的一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所谓“在路上”,是一段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旅程,是一个人在没有达到终极之前的一种暂时的栖居状态。传统的评论家主要致力于对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反抗主题的研究,表现在书中人物酗酒吸毒、崇尚性解放、高速驾车、迷恋爵士乐等行为。然而,现代的评论家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主人公们对其存在本质的追求的主题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动荡不安又非同寻常的历史时期,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这一时期美国知识分子和《在路上》所用的自发式写作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垮掉派”被归类为“存在主义主人公”,并且有提议说这些存在主人公“处于存在主义边缘的生活接近于真实的存在。”在这一概念的启发下,本论文将运用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来解读《在路上》中垮掉派的探寻主题。论文根据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提出的基本原则展开:“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除去“绪论”及“结论”之外,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论文的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在路上》以及相关评论、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及论文本身的一些背景知识,并交待写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绪论部分的第三节论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作为萨特哲学中最精要的部分,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此在”、“自在存在”、“自为存在”,这些术语含义深刻复杂,却很好地解释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并对此指引了出路——自由选择。简而言之,这一小节主要对书里书外垮掉派的生活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第一章是论文十分重要的部分,运用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阐述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包括《在路上》中由“自我欺骗”、“为他存在”、“死亡”引起的焦虑。生存的困境迫使书中的“存在主义主人公”开始行动。这一部分比较抽象。作为过渡的部分,一方面为“存在先于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论证,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了下一章——逃避不真实,追寻真实的自我。第二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从新的角度运用萨特哲学的第三条基本原则“自由选择”,分析了《在路上》中的垮掉派:逃避不真实和自我放逐,所谓的不真实在于由“同一性”、“工业文明”和“政治高压”引起的乏味冷漠和失去人性。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门实践的哲学。真实的自我在于行动,垮掉派们通过回归自然,性解放,超验体验,自发式写作对生活进行了有力的介入。论文的结论部分讨论了承担责任等主题,对有关论据进行了补充和加强。此外,本部分还介绍了该论文对若干理论问题的处理态度以及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