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域文学和家族文学渐成研究热点,这对于整个文学史的构建无疑是必要的。文学的发展就像一条大河,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则就是其支脉。明代青州刘氏家族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它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对明代文学史的整体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刘珝在文学史上虽声名不显,却是明代中期山东诗坛重要力量,他以及他的两位孙子刘澄甫、刘渊甫的诗歌创作对同时代的青州诗坛甚至整个山左诗坛都有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刘珝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论文第一章介绍明代前期山东诗坛乃至青州诗坛的创作特点。山左诗坛的兴起是从明代开始的,而青州又是山东两大诗歌中心之一。明代山东科举在北方各省区中较为发达,家族文学也初露端倪,刘氏家族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诞生的。由明代山左诗风入手,逐步聚焦到青州诗坛,意在探究青州刘氏家族文学发生发展的土壤。论文第二章首先介绍刘氏家族的历史,其始祖是元末明初的武将刘八公,因避战乱而定居青州府寿光县阳河村。刘氏家族深受儒学传统影响,勤俭持家,恪守诗书礼义之道,天下承平后刘珝一代走上科举道路。自刘珝后,明清两代刘氏家族科举兴盛,七人进士及第,外加九位举人,可谓青州率先崛起的仕宦大族。刘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是刘珝(1426——1490),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入阁参与机要政事十余年,有《古直文集》、《青宫讲义》传世。刘珝事亲至孝,忠厚传家,是明代著名的儒家贤相,《明史》有传。论文第三章着重论述刘珝的文学创作。第一节介绍诗歌创作,刘珝现存诗歌二百余首,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极其丰富。刘珝所处的文学时代正是“台阁体”诗流行的时代,他的诗歌中虽免不了有“台阁体”的痕迹,但从他的创作看,他却极力摆脱“台阁体”的束缚,为文学向前发展做出了贡献。刘珝的讲章是很有特色的,既是给皇帝讲课的底本,又最能反映他的政治理想。刘珝的古文内容丰富,包括表、笺、奏疏、策问、记、序、说等几乎所有文体。本章还就刘珝的交游网络作简单的梳理。论文第四章介绍刘氏文学家族后人的诗文创作以及刘氏诗歌的创作渊源。刘珝以后,刘氏家族诗文创作传统未绝,甚至在刘珝孙辈刘澄甫、刘渊甫一代又大放异彩,作为“海岱诗社”的重要力量,成为当时青州诗坛的领军人物,为明代中后期青州诗歌中心的确立做出了杰出贡献。本章第二节从诗歌流变的角度探讨在“台阁体”转化下环境的刘氏家族诗风的转变,从大的文学环境看他是怎样接受和创新的,以及澄甫、渊甫参与其中的海岱诗社为青州之歌中心的确立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