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女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首次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患者的累积活产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CLBR)、IVF/ICSI后单胎活产的新生儿结局及产科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第一部分纳入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本中心首次行IVF/ICSI治疗的7751名不孕女性,按照中国BMI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四组:低体重组(n=855)、正常体重组(n=5155)、超重组(n=1479)以及肥胖组(n=262),比较不同BMI分组的累积活产率。并进一步根据女性年龄和是否诊断为PCOS进行亚组分析:<35岁组和≥35岁组,PCOS组和非PCOS组,探讨不同亚组人群的女性BMI对CLBR的影响。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中3669例获得单胎活产的患者根据女性孕前BMI进行分组:低体重组有418例、正常体重组有2458例、超重组有679例、肥胖组有114例,比较不同BMI分组的新生儿结局(出生体重、孕周、新生儿性别、巨大胎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死亡、早产)、产科结局(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研究结果(1)随着女性BMI的升高,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增加,获卵数、MⅡ卵数、2PN数、可移植胚胎数逐渐减少,累积活产率逐渐下降(71.8%vs 68.8%vs66.9%vs 63.0%,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累积活产率在各组间无差异。(2)按女性年龄进行亚组分析时,无论在年龄<35岁组还是在年龄≥35岁组,各组间的累积活产率无明显差异(75.7%vs 75.4%vs 76.2%vs 71.1%,P=0.498;43.1%vs 44.7%vs 43.1%vs 36.1%,P=0.5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两亚组人群均未发现BMI对累积活产率有任何影响。(3)根据是否诊断为PCOS进行亚组分析,在PCOS亚组,累积活产率随着BMI升高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82.0%vs 81.3%vs 79.8%vs 73.5%,P=0.489),经混杂因素调整后,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较,未发现BMI对累积活产率有负面影响[a OR(95%CI):0.976(0.452,2.106)vs 1.018(0.677,1.529)vs0.817(0.424,1.575)]。在非PCOS亚组,随着BMI的增加,累积活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71.2%vs 67.4%vs 64.5%vs 59.3%,P=0.001),肥胖组[未调整OR(95%CI):0.704(0.525,0.943)]的累积活产率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低体重组的累积活产率最高[未调整OR(95%CI):1.194(1.013,1.407)],但调整混杂因素后,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 OR(95%CI):1.022(0.855,1.221)vs 1(0.864,1.157)vs0.828(0.597,1.147)]。(4)对于获得单胎活产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发现,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分娩孕周逐渐减小,早产率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巨大胎儿的发生率增加,新生儿性别、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死亡率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此外,BMI的升高增加了孕妇罹患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但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以及胎膜早破的风险并未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较,超重和肥胖组的早产率升高[a OR(95%CI):1.579(1.186,2.103)vs 1.861(1.038,3.335)]、巨大胎儿发生率升高[a OR(95%CI):1.617(1.198,2.182)vs 2.782(1.64,4.719)]、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升高[a OR(95%CI):2.507(1.811,3.471)vs 5.147(3.054,8.674)]、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a OR(95%CI):1.29(0.988,1.686)vs 2.732(1.72,4.34)]。研究结论尽管女性BMI的升高对IVF/ICSI患者累积活产率没有负面影响,但会增加患者促排卵的Gn用量,减少获卵数、MⅡ卵数、2PN数、可移植胚胎数。鉴于IVF/ICSI女性患者孕前超重或肥胖会明显增加单胎活产新生儿的早产和巨大胎儿的风险,以及妊娠期高血压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助孕技术前进行体重管理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