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在该问题的传播,解决方法的讨论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闻标题作为一篇新闻的眼睛,更是在表达新闻主旨,吸引读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反传统的隐喻理论,概念隐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并在七十年代后期发展至顶峰。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就中国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中的认知规律。作者从三份相对权威的报纸,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搜集了从2006年到2014年间将近三千条就业相关的新闻标题作为语料建立语料库,利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几乎一千条新闻标题被挑选出来;其次作者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三类分别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除此之外,认知语言学的分析工具也被应用其中,例如映射,意象图示等等。研究表明,结构隐喻在该问题中是最常使用的概念隐喻,占三种隐喻的将近一半,其中最常见的源域是“交通”、“战争”、“建筑”、“天气”、“食物”以及“植物”。源域的多样性起源于就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而概念隐喻的连贯性特点可以很好的解释结构隐喻这一特性存在的合理性。本体隐喻是占数量第二的概念隐喻,它在概念化一些就业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就业歧视,就业率等。方位隐喻则用方位概念为就业难题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如:上下、里外、前后以及中心和边缘。该研究发现方位隐喻中,上下方位在有关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闻标题中使用最多,并且“上”的使用比“下”要多,这也表明人们对于就业问题的认知态度是向上看,向好看。认知分析也表明了人类长期以来的经验为语言表达提供了物理,心理以及社会基础。最后,该研究也证明了概念隐喻理论可以用于有关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闻标题分析。一方面,对它的应用丰富了该理论本身;另一方面,也为新闻标题的表达和理解提供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