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盟目前拥有28个成员国中,其中有16个成员国的入盟发生在后冷战时期(自冷战结束至今),其中还包括13个与欧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差距甚大的中东欧国家;而那些深深影响了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条约,如《马特斯里赫特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里斯本条约》等也都签署于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发生于后冷战时期的重大事件成就了今日之欧盟。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欧盟成员国在联大投票一致性的变化可以真实反映出欧盟对外政策一致性情况。因此要想深入理解欧盟对外政策一致性的现状就必须对后冷战时期欧盟投票一致性的变化有所了解,而这也是现有研究忽视的领域。 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是通过对欧盟成员国1991-2013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行为的分析,以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冷战后至今成员国的外交政策一致性趋向,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议题的“政治性”越强,成员国在联大的投票一致性就越低;欧盟内部的合作机制越健全,成员国在联大上的投票一致性越高;成员国加入欧盟的时间越长,在联大上的投票一致性就越高;成员国的增多并不必然带来欧盟在联大投票一致性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