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堰塞坝稳定性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概述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定义,并对动荷载作用下精确计算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史、边坡静力和动力稳定分析方法及地震作用下边坡失稳机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依据渗流理论和动力有限元法,分别详细叙述了岩土专用软件Geo-Studio中地下水渗流分析模块SEEP/W具备的特点、理论基础、其非饱和渗透系数的确定、渗流分析定解条件、收敛判别准则,及动态响应分析模块QUAKE/W具备的土体本构模型、振动孔隙水压力模型、有限元动力基本方程、动力边界条件及动力分析的迭代收敛准则。针对本课题研究,运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建立了二维堰塞坝动力稳定分析的数值模型,并基于单因素分析法,通过超孔隙水压力时程曲线,依次分析由地震动基本要素,上游水深深度,坝体几何形状参数、坝体物理力学参数的改变而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同时依据吴兆营提出的动安全系数的评价方法,找出了坝体稳定系数由于影响因子改变而发生的变化规律,并根据两者间的曲线关系,计算出各因子对动稳定系数的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就敏感度而言,迎水坡坡比>坝高>内摩擦角>峰值加速度>水深>粘聚力>河床倾角。以米堆沟终碛堤作为研究的典型实例,运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分析了坝体分别在地震烈度7、8、9度作用下造成的终碛堤堆积体其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变化及上游坝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坝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大,由坡脚沿坡面向上、沿坝底向中心,逐渐向中央部位扩散,进而发展到在强震作用下堆积体中央部位其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随着高程的增大而减小;地震烈度每升高一度,由地震强度造成的两相邻烈度间的超孔隙水压力间的最大差值愈大。为了尽快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天然土石坝作出动稳定性判断,依据正交试验设计法,并根据影响因子的敏感度大小,选择敏感度较大的因子作为试验因素,运用Geo-Studio软件制作出了天然土石坝地震稳定性快速评估表;并通过查表对应地震烈度7、8、9时,终碛堤上游坝坡动稳定系数分别为1.566、1.327、1.023,与米堆沟终碛堤的数值模拟结果有些差别,但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因而可应用于决策时快速评估。
其他文献
随着超长结构应用的日益增多,人们要求放宽温度伸缩缝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是参照前苏联规范制定的,缺乏理论依据,主要是依据经验,对于
框架柱在双剪作用下破坏机理非常复杂,对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从以往的震害来看,剪跨比较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在地震中剪切破坏比较严重,塑性变形能力很差。本文力图找到合
静力弹塑性侧推分析(Push-over方法)在国外应用较早,近年引入我国以后逐渐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且已被引入我国新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用于平面框架的Push-over研究已经日趋
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普遍较低,容易开裂,耐久性较差,使得很多结构物由于混凝土性能不良而提早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人们开始在混凝土中添加各种材
如何高效去除微污染原水中腐殖酸是饮用水处理的研究热点。在已开发出对腐殖酸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载Ca磁性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基础上,为了节省水处理成本,减少污泥量,本课题对吸附了腐殖酸的载Ca磁性碳纳米管进行再生,研究了NaOH溶液、化学氧化、超声、微波及超声预处理的微波法对该吸附剂的再生效果,考察了各再生方法影响再生效果的因素,确定最佳的再生方法,并对最佳再生法进行工艺优化,对载Ca磁性碳纳米管在吸附
随着桥梁生产工业化、施工现场装配化的绿色建造理念的发展,考虑到人工成本的急速增长和钢材市场价格的持续走低,钢板组合梁桥在中小跨径桥梁中的应用优势凸现出来。钢板组合
随着中国钢铁产量连续17年保持世界第一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的稳步实施,桥梁工程师们要求更多地采用钢材为桥梁主材,以钢混组合梁和钢主梁为推荐形式。当前我国在组合结构桥梁标
课题主要研究了大型体育场馆钢结构工程远程健康监测数据采集系统以及传感器的优化布置和误差分析,其目标是开发一个在线实时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属于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的前沿研
螺旋挤扩桩在国外工程界已经得到推广应用,但无论在国外或是国内,螺旋挤扩桩的理论研究都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对螺旋挤扩桩的成桩机理尚不明确。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和颗粒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极端天气下车辆的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研究了地铁列车在桥上行驶时,在横风作用下和风雨联合共同作用下的行车安全性,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