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革命”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理论地位。“革命”本是一个政治范畴。狭义的革命主要指社会制度的更替、旧政权的推翻和旧专政机器的破坏,即所谓的暴力革命。在马克思所处的革命年代,一方面,马克思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张革命的具体形式是暴力还是和平,这直接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研究和阐释了革命的广义涵义,指出革命不仅指社会政治的根本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包括体制的改革以及与其紧密相连的日常的变革过程。也就是说,广义的革命是指否定、质变和扬弃,是矛盾的克服和解决。因此,革命已被引伸到各个领域,具有其广泛性和普遍性。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的革命思想的理解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暴力革命、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上,这样一来,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在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似乎已被时代所超越。在当代中国,无产阶级已夺取政权,解决了生产资料私有问题,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的革命观似乎不再适用。尤其是20世纪末期以来,“革命”一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马克思的革命观很少得到系统的研究和全面阐释,“革命过时论”、“告别革命”之声甚嚣尘上。当代世界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真的不需要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真的过时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革命观,对于正确理解革命的涵义、消除对马克思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的误读,对于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生存危机问题,对于当代中国各项体制的深化改革,各类社会矛盾的解决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学术界对马克思革命观的几种不同解读和观点,从文本出发梳理了马克思革命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揭示了革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阐述了马克思革命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学术界对马克思革命观的几种片面理解和误读,指出革命之单一论和革命之否定论都是错误的。强调多维度、多视角阐述和理解马克思关于“革命”概念的内涵,革命概念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以及革命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从文本出发梳理了马克思革命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指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启蒙学者的社会批判思想和19世纪一系列自然科学成就是马克思革命观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则是马克思革命观形成的实践依据。第三部分,重点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哲学革命、科技革命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革命观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层面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强调马克思革命观的实质是指人们改造世界和变革社会的一切活动。因此,革命不仅仅是暴力、流血、战争,不仅仅是对旧制度的摧毁,还包括对现存体制的改革和改良。革命还是否定,是扬弃,是对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在马克思看来,革命既有激烈冲突的表现形式,也有和平过渡的形式,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直接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第四部分,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革命观的在当代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强调马克思革命观的全面系统研究,不仅对于批判学术界存在的革命单一论和革命否定论,还原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本真涵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命运,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和复苏,尤其对于当代中国的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以及中国梦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