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动机——对休谟正义论的哲学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aga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谟从人性的自私心和同情心入手,分析正义制度的存在的动机。认为由于自然为人类需要所提供的资源不足,使正义成为分配物质资源的分配正义。为了解决这个影响正义制度局面稳定的实质问题,休谟认为,克制物欲最好的办法不是诉诸与物欲相反的品德,如纯粹的道德动机,是脱离正义制度本身的社会实质的。分析认为基丁人们利益交换的互利性和仁爱精神,才会使正义制度更好地延续。正义制度的实现,既有赖于有条件的正义动机(互利性),又依赖于无条件的正义动机(道德命令)。虽然后来的哲学思想流派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做法挑战休谟认定正义动机而产生正义局面的观点,但几乎如出一律朱能摆脱正义动机存在的客观条件(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互利性),虽然有结论不同,但分析的根源是相同的,以致性质仍是相似的。作者认为,时隔三百多年,我们仍然认定休谟分析止义的动机有其鲜明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就是基于休谟正义论的正义动机分析客观清晰,入情入理。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正义动机似乎意犹朱尽,因为缺乏对正义动机的法律强制作用,正义制度难免会太多依赖个人,从而具有极强的脆弱性。为了使正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以便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强调人性维系正义局面的同时,应强调法律的强制与惩罚功能。
其他文献
无产阶级的命运问题是马克思毕生都关注的问题。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不断地探索,寻找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晚年的马克思把精力没有放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写作上,而是回到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至中国历代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想探究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对管理模
2006年以来,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又一次兴起。争论双方围绕中医是不是科学,是不是“传统科学”“民族科学”以及科学在各类文化中是否应该具有权威地位等问题展开讨论。这场
在现代性的历史大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力图立足传统,构建本土现代性。而在现代新儒家中,冯友兰的思想十分特殊,它不同于其他现代新儒家的“心性”本体论思想,而是建构了一种以
面对变革的社会及其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面对当前学校教育中众多违背教育人道主义的行为,我们必须要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人道主义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梳理,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