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文化构建研究——基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视角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如何构建有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范院校文化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及师范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隐性课程理论和相对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师范院校文化特征,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新要求,师范院校文化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及有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范院校文化。针对当前师范院校文化建设存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构建有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范院校文化的对策。  本文一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导论。详细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阐述了相关概念和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界定了文化、大学文化、师范院校文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等相关概念,详细阐述了隐性课程理论和相对优势核心竞争力理论。  第三章主要概述了师范院校文化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第一节主要论述了师范院校文化特征及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师范院校文化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第二节主要阐述了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新要求及有益教师人才培养的师范院校文化。  第四章分析了当前师范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五章提出了构建有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范院校文化的原则与途径。
其他文献
村寨民俗体育是应人们于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人作为社会系统的主体,具有主观能
以往大部分研究都认为仅当适应刺激是面孔时才能使测试面孔产生适应,即面孔适应是类别选择性的。这些研究认为适应发生于与特定视觉类别相联系的特定形状信息的感觉加工水平上
班会课在学校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本文是对吉安市N小学班会课进行抽样观察,获取资料,了解班会课师生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强调“中国”这一字眼。这无形之中流露出了习总书记作为新一代党和国家领袖的睿智和浓浓的“中国情结”以及对“我们这一棒”提出的新要求和取得更高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现代远程教育也在崛起,民办教育的呼声也很高,这些无疑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各个高校之间争夺生源的现象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