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建国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出发,以建国初期中西医争论和党维护中医的基本史实为主线,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互动关系之中,探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医采取独特政策的原因,以及中医政策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质。
绪论,阐述中医与西医的差别,分析中西医冲突的历史背景和根源,引出文章的主题。本章回顾了国内学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阐述党的中医政策的发展历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中医政策的萌芽期,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中医政策得到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中西医,正确地发挥中医的力量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正式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医工作方针被确定下来。
第二章,中医法律地位的确立。近代,中医日益衰微。在西方近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在理论和实际效果方面开始受到质疑;在太医院消亡,北洋政府卫生司成立后发生的漏列中医案,标志着中医被边缘化;国民政府提出废止中医案,中医界进行了抗争并取得了胜利,但中医却丧失了在医学领域的话语权。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废止中医思想的影响和卫生部领导存在歧视中医的思想,所以在制定与实施国家的相关卫生政策时,卫生行政部门出现了歧视中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中医理论仍然受到质疑;建国前中医界反废止的斗争未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同;中医仍然没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此外,卫生部颁布了一系列限制中医发展的卫生条例。卫生部歧视中医的做法遭到了中医界的强烈抵制,也引起了党中央不满。为了纠正卫生部的做法,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维护中医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中医的法律地位重新得以确立。
第三章,分析党和政府维护中医发展的缘由。文化上,中医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医的存在。国情上,贫穷落后的基本国情客观要求中医继续存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制约着西医的发展。中医的自身优势上,中医同西医相比的有价格优势,教育传承优势和局部医疗优势。民生与经济上,废除中医会导致大量的中医药行业的从业者失业和国民收入的流失。感情基础上,中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章,中医法律地位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案例。本文从四个方面的论证来支持此论点:一,中医法律地位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二,遵循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要求。三,体现了党在具体的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四,在中医理论定性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五章,中医法律地位确立的后续影响。在这次争论之后,保存和发展中医成为社会的共识;诞生了一门新的医学学术体系——“中西医结合”,但也导致了新的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