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从栽培技术环节提高‘福橘’果实品质及果皮色泽的方法,以福建特有柑橘品种‘福橘’为试验材料。通过响应面法对成熟果实果皮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调查冠层的光照情况,探讨冠层不同部位光照差异对福橘果实色泽变化和果实品质的影响;通过叶果比和环割试验调节库源关系,研究其对福橘果皮色泽和果实品质的变化;最后用UPLC法对不同栽培技术调控下福橘果皮所积累的糖和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果皮糖组分和类胡萝卜素组分及其含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福橘果皮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进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9(g/m L),温度50℃,超声功率240 W,提取时间10 min,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福橘果皮总类胡萝卜素实际提取量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达到(0.747±0.027)mg/g。2.福橘冠层内PAR由大到小分别为上层内膛>中层内膛>中层外围>下层外围>下层中部>中层中部,前四个部位果实品质优于后两个部位;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期各部位果实内在品质差异较大,而外在品质之间多数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可见PAR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大于外在品质;以各部位月平均PAR值为自变量,果实品质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冠层内月均PAR值最佳应控制在576.47-989.67 mol·s-1·m-2之间。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调节枝叶空间分布和数量,达到提升冠层内PAR的目的,可采用疏除内膛过大辅养枝、外围挡光大枝以及近地面过大的裙枝,拉枝增大枝条角度,铺设反光膜等措施。3.在10:1、30:1、50:1、70:1四种不同叶果比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叶果比对福橘果皮色泽和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较大。在30:1的叶果比条件下,福橘的果皮颜色呈现橙红色,果皮着色好,果皮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总叶绿素含量最低,糖酸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70:1果皮颜色偏黄,糖酸比偏低,整体表现最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将三级分枝(结果母枝的基枝)的叶果比控制在30:1左右,这有利于果实着色和果实品质的提高。4.2018年在花后180 d到200 d进行环割处理,果实品质有所改善。2019年在花后180 d到200 d之间每10 d进行一次环割,并对生长发育过程的果实品质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环割处理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环割处理使福橘果实品质有所提升,其中排名前三的处理分别为花后200 d环割2圈、花后190 d环割2圈和花后200 d环割1圈。5.成熟期福橘果皮中富含紫黄质、β-柠乌素、玉米黄素和β-隐黄质,而糖组分则以蔗糖为主。从生长发育过程看,果皮中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果皮中叶黄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呈现下降趋势而紫黄质、玉米黄素、β-隐黄素则呈现上升趋势,在转色时期β-柠乌素被检测出来。以花后200 d为分界点,前期果皮中主要含有叶黄素、β-胡萝卜素,随着果实成熟,最后在果皮中富集了大量的紫黄质、β-柠乌素和β-隐黄质和玉米黄素。6.将生长发育过程不同处理的福橘果皮色泽相关指标和可溶性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皮可溶性糖含量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30:1的叶果比处理下果皮中的糖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高,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三个组分也高于其他处理,成熟期时果皮中的紫黄质、玉米黄素、β-柠乌素和β-隐黄素占比较大,且30:1的β-柠乌素、β-隐黄素与其他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对冠层不同部位果皮糖组分和类胡萝卜素组分测定结果显示,光照情况良好的部位可溶性糖及糖组分含量高于光照不足的部位,且成熟期时各部位β-柠乌素、β-隐黄素、玉米黄素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环割处理对果皮糖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综上所述,福橘冠层内月均PAR值以控制在576.47-989.67mol·s-1·m-2之间为宜;三级分枝(结果母枝的基枝)的叶果比控制在30:1左右为宜;花后200 d环割2圈或花后190 d环割2圈,均可提高福橘果皮色泽和果实内在品质。成熟期福橘果皮的类胡萝卜素以紫黄质、玉米黄素、β-柠乌素和β-隐黄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