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蕉是世界重要水果之一,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近5亿人口的主要粮食。香蕉在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香蕉栽培品种多为三倍体,杂交育种困难,香蕉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一直是困扰世界的难题,而有关香蕉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更是有限,长期以来,突变育种是香蕉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香蕉果皮带毛嵌合体是“巴西”香蕉中的突变单株,其花梗、果实、雄花苞片等部位均表现有毛-无毛的嵌合特征。以此嵌合体的吸芽为外植体,经过组织培养获得果皮完全带毛、嵌合和无毛的后代,继续以完全带毛植株的吸芽进行组织培养,经过4年的分离和筛选,从香蕉果皮带毛嵌合体分离出稳定的香蕉早花/果皮带毛突变体株系。香蕉早花/果皮带毛突变体在植株形态、果实品质等方面与“巴西”香蕉没有明显差异,但果皮、果柄、苞片和苞片脱落处的疤痕上部都覆盖表皮毛,生长周期比“巴西”香蕉缩短至少3个月,植株相对矮化,产量降低;香蕉突变体果皮上不规则分布着两种表皮毛:长表皮毛和短表皮毛。长表皮毛长度约0.17~0.37mm,密度为16cm-2左右;短表皮毛长度为0.02~0.07mm,密度约190cm-2,这两种类型的表皮毛均为柱型,没有分叉,顶端膨大为半球形。突变体尾蕉上还存在分叉、气球形、葫芦形和2~9节不等的念珠状等多种类型的表皮毛。同一时期,不同部位果皮(子房皮)上的表皮毛发育程度不同,越靠近果束末端,表皮毛的发育越晚,在第49束子房表皮上仅能观察到很小的极少量的突起。当果实接近成熟时,果实上的表皮毛萎缩,部分表皮毛脱落。同时,突变体果束上蓟马的密度比“巴西”低,果皮上蓟马刺伤产生的疤痕也明显少于“巴西”香蕉。利用ISSR和SSR技术对突变体和“巴西”香蕉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多态性,但数量较少。提取高质量的“巴西”田间叶片、突变体田间叶片和突变体组培苗叶片的基因组DNA,采用包括EcoRI/MseI双酶切、加接头、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等程序的AFLP技术,在64对E+3/M+3引物中有6对引物扩增出8条多态性片段,4条来自“巴西”香蕉,4条来自突变体;多态性发生在“巴西”香蕉和突变体(田间/组培苗)之间,而突变体田间植株和组培苗之间没有多态性。对AFLP多态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后发现,8个片段都仅存在很小的阅读框架;其中5个片段存在转录起始因子的结合位点CAAT box,2个片段存在MYB转录因子的结合序列TATCCAY(T/C)motif,1个具有启动子特征的片段还存在果实/种子特异的保守序列TGTCACA、AACAAAC和CATGCA。提取“巴西”和突变体香蕉组培苗叶片的RNA,分离纯化mRNA后,合成c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