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关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研究给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带来了巨大进步。很多大型临床研究均证实了EGFR基因突变状态是靶向治疗的重要生物疗效标志物,进而影响着临床中靶向治疗的方案选择。然而目前没有统一的突变检测方法、很多病人由于存在有创检查禁忌、拒绝有创检查、组织标本不足而无法进行基因检测,给靶向治疗的选择带来了困难,需要发展无创性预测基因突变状态的方法。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在NSCLC中有诸多应用,其主要反映肿瘤代谢情况,而EGFR基因可通过下游通路调节肿瘤代谢,因此EGFR突变状态的差异可能反映在PET/CT代谢指标的差异,我们在本项研究中探索能否利用现有的指标达到无创性、较准确地预测EGFR突变的目的,从而在临床中帮助靶向治疗选择。研究目的通过探索PET/CT主要代谢参数与NSCLC患者的EGFR突变状态之间关系,试图建立可应用于临床实践、较准确预测EGFR突变状态模型。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初诊于山东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病理结果确诊为NSCLC、接受EGFR检测、并于初治前两周接受PET/CT检查的病人资料。排除标准:非初诊;基因检测标本不足;合并活动性肺炎;多原发或其他肿瘤史;原发灶长径不足1cm。最终纳入87个病人,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分期、肿瘤位置、初治前癌胚抗原)及PET/CT代谢相关参数(SUVmax,SUVmean及MTV)。不同EGFR突变状态下PET/CT相关参数的差异运用秩和检验,连续性变量使用ROC曲线确定其分类阈值,分析各变量与肿瘤EGFR突变相关性时采用卡方分析,最后卡方检验中有意义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以曲线下面积(AUC)估计其预测效果。最终检验如果双侧P值小于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分析均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结果1.比较不同突变状态PET/CT代谢参数差异EGFR突变患者MTV以及SUVmean较EGFR野生型患者低(p =0.001,p=0.031),而在二者SUVmax这一指标没有统计学区别。2.EGFR突变状态相关变量分析ROC曲线确定治疗CEA、原发肿瘤长径、PET/CT代谢相关指标SUVmax、SUVmean、MTV的阈值分别为 15.0ng/ml,3.5cm,10.4,6.0,11.0(cm3)。以这些阈值分类,结果表明MTV高低、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位置与EGFR突变状态相关,其他变量没有明显相关性。3.可能与EGFR突变状态有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多因素分析表明仅低MTV、周围型位置、无吸烟史为独立影响因素,三者组成的预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模型AUC值可达0.805,达到很好预测效果。结论本研究表明NSCLC患者EGFR状态与PET/CT代谢参数MTV、吸烟史及肿瘤位置相关,根据这些因素建立的预测基因突变状态模型可初步实现无创性预测基因突变状态的目的,可指导靶向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