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枝词自唐初文人雅化以来,历经宋、元、明诗人之手,时至清代迎来了自身创作与发展的高潮。清代竹枝词在汲取历代竹枝词各时期的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发生演变与创新,特别是竹枝词类大型组诗的创作数量与规模空前膨胀,呈现出“井喷”式的繁荣景象。清代竹枝词类大型连章组诗,包括棹歌、部分杂事诗以及杂咏,以记述风土为主,但同时又各具特色。在这一阶段,竹枝词组诗与清代思想和学术的关系异常紧密,具体表现在:其内容与结构逐渐呈现出“地方志”化的倾向,其形式也特别受到乾嘉考据学的影响,诗下注释系统十分发达。此外,清代竹枝词类组诗总体侧重纪实,特别是晚清竹枝词重归“经世致用”的路线,对海外新世界的记述尤为突出。本研究立足于探究促使清代竹枝词类大型组诗产生繁荣景象的原因这一根本问题,尝试从清初、清中叶和晚清三阶段的思想、学风和诗风入手,结合方志学、地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来对清代三个阶段竹枝词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概括,并结合时代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作家个人因素来考察各阶段特点的流传及演变规律。总体而言,清初竹枝词回归“纪实”,部分重要作家如朱彝尊、李邺嗣和万斯同等人,对第二阶段即乾嘉竹枝词大型组诗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经学考据和史学溯源角度来扩大组诗的规模;乾嘉时期分两章论述,其一是乾嘉考据学、史地学对竹枝词体的直接影响,其二是乾嘉社会与个人原因共同造就了组诗主题的多样性,即可分为“内地”和“边地”两大种类。晚清竹枝词则选取其中最有现实与创新意义的海外竹枝为论述重点,从经世与继承的角度来发掘其价值。总而言之,清代竹枝词类组诗与清代特殊的学术风气、文学特点、社会变革等有着重要关系,其空前繁荣之盛景亦不能脱离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