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英语本族语学者相比,中国学者无论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还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都存在较多的语言问题。仅从中国学者所写的英文学术论文上来看,除句法问题外,还有语篇问题。本研究基于语篇理论,采用对比分析法,对美国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非英语本族语者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二者主位特点,并尝试探讨二者在主位结构上出现异同的原因,以此来提高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以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本研究重点介绍了韩礼德的主位理论,同时补充了其他著名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的主位系统,主要包括简单主位与负责主位,非标记性主位与标记性主位,特殊主位与非特殊主位三组参数,用以分析所选材料。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具体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研究发现中美学者在主位结构使用方面存在如下异同。相同之处表现在中美学者均使用简单主位多过复杂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的使用量上无明显差异;在非标记性主位与标记性主位的使用方面,中美学者也无明显差异,且非标记性主位的使用趋同:主语>省略性主语>WH-成分>谓词,在具体标记性主位类型的选择上,环境附加语频率最高,其中位置环境附加语最多,角色环境附加语最少;在特殊主位的使用方面,分裂小句、存在小句和前置状语小句是使用最多的三种特殊主位。不同之处表现在中美学者在复杂主位和语篇主位的使用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语篇主位中的递增语篇主位、时间语篇主位和对比语篇主位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话题主位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省略性主位和状语小句的选择上;在标记性主位的使用方面,美国学者多选择补语和状语小句作为标记性主位,而中国学者多选择环境附加语和特殊主位;就特殊主位的使用而言,总体上美国学者比中国学者少,但在具体类型的选择上,美国学者比中国学者更倾向使用分裂小句,假拟分裂句小句,倒装小句和前置状语小句。同时,本研究还在分析过程中对二者在主位结构使用上的异同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主要涉及二语习得、认知习惯以及目标语的把握能力等方面。进而,本研究的所有结果可从教与学的角度来指导优秀的英语学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