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局部解剖学方面探讨下关穴、“蝶腭”穴、颧髎穴针刺蝶腭神经节的技术入路,结合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应,分析三穴针刺的利弊,总结三穴在临床应用中的最佳进针点。方法:1.解剖应用研究:15具经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左右共30侧,外观均无明显的面部畸形。三穴体表染色定点标记后,采用解剖器械对面侧区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分离出蝶腭神经节及邻近重要血管。此外,以各穴针刺至蝶腭神经节方向为穿刺入路,电动钻带克氏针穿刺延伸至对侧区域,坐标定位法测量各穴的对应穿刺点。解剖观测如下项目:①三穴体表位置相关数据:颧髎穴与“蝶腭”穴的体表距离;下关穴与“蝶腭”穴的体表距离;颧弓最高点与下颌切迹最低点的距离;下颌骨冠突与髁突两点的距离。②三穴针刺所经过的解剖层次。③三穴针刺从体表至蝶腭神经节的深度。④三穴针刺的对应穿刺点的定位、三穴总体进针方向。⑤三穴针刺针道与邻近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关系。⑥对此观测的标本拍照、存档。2.临床验证性应用研究:在确立严格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下关穴针刺组、“蝶腭”穴针刺组、颧髎穴针刺组各10例,以2.5寸毫针依据解剖研究方案针刺蝶腭神经节,患者针刺局部胀麻感明显,以针刺至患者出现鼻内喷水感或同侧面颊剧烈电击感为最佳,留针30min。针刺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观测项目:(1)疗程结束后依据记分表对疗效评分;(2)结合临床效应、针感及不良反应记录,分析各穴针刺方案的利弊;(3)结合解剖研究结果,总结出针刺蝶腭神经节的最佳进针点。结果:1.三穴体表位置相关数据:颧髎穴与“蝶腭”穴的体表距离为21.17±3.53mm(左侧)、21.21±3.49mm(右侧);下关穴与“蝶腭”穴的体表距离为17.73±0.14mm(左侧)、17.80±0.13mm(右侧);颧弓最高点与下颌切迹最低点的距离为18.06±3.28(左侧)、18.04±3.29(右侧);下颌骨冠突与髁突两点的距离26.65±3.57(左侧)、26.65±3.56(右侧)。2.三穴针刺至蝶腭神经节所经过的解剖层次:下关穴针刺经皮肤→皮下组织→咬肌→颞肌后方→下颌切迹→翼内肌→翼外肌→翼静脉丛→上颌动静脉→蝶腭神经节;“蝶腭”穴针刺经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前方→翼静脉丛→上颌动静脉→蝶腭神经节;颧髎穴针刺经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深面纤维→颞肌前方→翼静脉丛→眶下动静脉→蝶腭神经节。3.三穴针刺从体表至蝶腭神经节的深度:下关穴针刺深度为49.93±2.69(左侧)、49.97±2.83(右侧);“蝶腭”穴针刺深度为46.93±3.63(左侧)、46.94±3.57(右侧);颧髎穴针刺深度为46.58±3.04(左侧)、46.72±2.88(右侧)。4.三穴针刺的对应穿刺方向定位测量:①下关穿对应刺点与对侧丝竹空穴的距离为17.58±3.57(左侧),17.59±3.57(右侧)。②“蝶腭”穴对应穿刺点与对侧颧弓水平线上的距离为33.93±10.14(左侧),33.85±10.13(右侧);穿刺点与对侧目外眦垂直线的距离为42.13±8.61(左侧),42.14±8.62(右侧)③颧髎穴对应穿刺点与对侧两外耳门连线的距离为28.31±9.71(左侧),28.22±9.49(右侧);头部正中线旁开距离62.15±10.73(左侧),62.15±10.69(右侧)。三穴总体进针方向为:下关穴针刺方向为前内上,针大体朝向对侧目外眦外附近区域;“蝶腭”穴针刺方向为后内上,针大体朝向对侧颞骨区域;颧髎穴针刺方向为后内上,针大体朝向对侧顶骨后部区域。5.三穴针道与邻近重要细小动脉的关系:下关穴、“蝶腭”穴针刺至蝶腭神经节,其针道与上颌动脉翼腭段邻近;针刺颧髎穴至蝶腭神经节,其针道与上颌动脉直接延续的眶下动脉邻近。6.三穴临床应用针刺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症状改善率为100%;三穴临床验证性应用中,“蝶腭”穴针刺易出现面颊部放电感或鼻腔喷水感,临床少见针刺不良反应;下关、颧髎穴针刺易出现局部胀麻感、上牙齿麻木感,常出现针刺局部疼痛感、局部瘀血等不良现象。结论:1.最佳的蝶腭神经节体表针刺点为“蝶腭”穴,其次为下关穴、颧髎穴。2.三穴针刺中均应避免损伤的邻近重要结构,主要为脑膜中动脉、上颌动脉及分支眶下动脉等。3.依据本课题所设计的穴位针刺入路应用,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4.针刺“蝶腭”穴可治疗蝶腭神经节所支配范围的面部其他病变,如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