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稳定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严重损失。关于这次危机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这次危机的爆发又引起了人们对于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研究兴趣。可以说金融不稳定是伴随着金融活动产生的,是金融的内在特征。人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研究金融的不稳定特征,有些学者比如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8),戴蒙德、迪布维格(Diamond and Dybvig1983),明斯基(Minsky1992)等等从恐慌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变化以及与经济周期的联动出发研究金融不稳定的特征。有些学者比如斯蒂格利茨和威斯(Stiglitz and Weiss1981),米什金(Mishkin1991)等从宏观角度出发,指出金融不稳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造成的金融的内在特征。对于这次危机,人们在利用传统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进行分析之外,还指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政府部门的放松监管是引发这次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的过度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有效配置,增加了市场中的流动性,分散了风险。但是另外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的过度发展,风险越来越分散,但是在分散和转移的过程当中,会产生额外的风险,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会越来越多。在金融的过度创新积聚了过多的风险之后,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并没有及时跟进,相反,为了保证金融创新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还进一步放松监管。金融的过度创新和政府部门的放松监管结合起来,爆发了次贷危机。金融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美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过犹不及。由于金融创新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政府一般都不会对金融创新进行过度管制,有时甚至是没有管制。但是脱离了适度管制的金融创新犹如脱缰的野马,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可能使经济陷入泥潭。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以后的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为主,并且在改革过程中要发挥政府作用。从金融角度来说,中国的金融改革主要还是以市场化改革,但是与此同时,政府并不会退出金融领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原则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发挥利率在金融市场的决定作用,而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种类,从2005年开始也开始在中国进行试点,虽然在2007年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暂停,但是可以预期的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会得到全面发展。前面已经提到次贷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就是金融过度创新。那么中国的金融改革又该如何进行,改革的逻辑是什么值得我们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在金融不稳定的条件下研究中国的金融改革。首先本文阐述了金融不稳定的含义、表现和原因。有关金融不稳定的定义有很多,学者,政府机构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本文认为金融不稳定是金融体系内生的一种特征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外部冲击会推动金融体系爆发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则可以看做是金融不稳定状态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转换。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事件,从中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些事件助长了人们的投机行为,在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在人群当中形成恐慌。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并没有适时介入,进行管制,这样人们的恐慌情绪就将原本脆弱的或者说不稳定的金融状态推向了金融危机。随后,从理论的角度梳理了学者们对于金融不稳定的研究。之后测度了中国的金融稳定状况指数,并且将中国的金融稳定状况和中国经济波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从2005年到2013年间,中国大概有15%的时间处于极度的金融不稳定状态,主要集中在2007年到2008年间,次贷危机以后,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较好,金融不稳定程度呈现下降态势,但是以货币相关变量作为主要因素的货币状况指数呈现上升态势,这或许与中国的以投资拉动经济的调控政策有关。之后又分析中国在东亚经济体中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对东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除了日本以外,在经济上受东亚国家的影响相对较弱。不仅如此,鉴于中国货币状况指数呈现上升态势,本文又对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的关系进行分析,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利用中国的数据实证发现,利率对于维持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利率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因此在中国的货币调控手段当中,利率并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成为主要手段。中国的货币调控更多的还是采用基于货币供应量调控的行政手段。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中国以后的改革是更深层次,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金融领域的改革也不例外,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接下来的部分,本文首先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金融改革的逻辑,指出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利益集团、政治银行家和普通民众的博弈。在普通民众不知道自己的类型或者不知道改革对于自己的收益时,只有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改革才能进行。随着改革的进行,当信息逐渐明确之后,需要对改革当中的受损者进行补偿,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实践,主要选取了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作为例子进行分析。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金融市场中,利率可以说是金融资本的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发挥利率在金融资本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改革的关键一环。前面在论述金融不稳定时曾经说过过度创新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作为一把双刃剑,创新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目前的中国,金融领域的创新莫过于资产证券化,因此需要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本文利用两章内容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分析,首先利用戴蒙德模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应,然后梳理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政府的职能转变。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分析,首先回顾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然后简要分析资产证券化对于经济增长,金融不稳定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一直强调金融过度创新和政府的放松监管是诱使金融不稳定转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之后,还需要对金融不稳定的治理或者说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在本文的第七章,从金融监管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两方面梳理美国的发展经验,并且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认为中国需要采取宏观审慎监管和混业监管,并且建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立法机构和公众三方互动参与的存款保险制度。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2005年到2013年间,中国大概有15%的时间处于极度的金融不稳定状态,主要集中在2007年到2008年间,次贷危机以后,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较好,金融不稳定程度呈现下降态势,但是以货币相关变量作为主要因素的货币状况指数呈现上升态势。第二、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利益集团、政治银行家和普通民众的博弈。在普通民众不知道自己的类型或者不知道改革对于自己的收益时,只有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改革才能进行。随着改革的进行,当信息逐渐明确之后,需要对改革当中的受损者进行补偿,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与风险规避系数和养老金制度有关。而根据其他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进行分析发现,市场驱动型和政府主导渐进型改革的效果较好,值得中国借鉴。第四、金融改革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改革,还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等的全方位的改革。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中国需要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改革以及建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立法机构和民众三方互动的全方位的存款保险制度。
其他文献
通过对近些年的常微分方程的教学实践总结,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指出了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教学的对策。
以52例皮肤擦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庆大纱条湿敷,试验组先用庆大纱条湿敷,再采取涂抹美宝烫伤膏,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都学院开放教育学员为对象,对电大开放教育学员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障碍进行调查分析,就如何激发学员学习动机、克服学习障碍提出建议。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机专用消毒液的性能。方法:通过理化测定法、悬液定量定性杀菌试验和钙清除效果试验对血液透析机专用消毒液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血液透析机专用消毒液在温度
当前,光面爆破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此,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光面爆破技术,如:轮廓线钻眼法,预裂爆破法以及光面爆破法,同时从湖北省郧西县马家沟水库工程光面爆
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十年来,我国人口糖
<正>美国,世界第一大玩具市场,令众多国际公司心向往之进出口经理人:美国玩具市场与欧盟比较,在安全性要求方面有何不同之处?卢思珩:任何进入美国市场的玩具,都要强制性符合
作为目前现代工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材料学在工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粉末冶金作为一种利用材料成型技术提升设备稳定性的重要途径,其技术应用中的特点与致
本文探讨了微分方程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前后衔接的问题,分析了微分方程教学过程中与基础数学课和专业课之间衔接的诸多问题,进而给出在教学上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大城市中的外来女性群体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人群,她们对推进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积极意义,但她们面临的生存、融入和发展的困境亦不容忽视。本文根据长期以来对上海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