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文化精神是阐述中庸怎么实现,是作为工具方法论来阐述的,是孔子以仁为标志构建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中庸要求“允持其中”,然而要坚持中,必须把握“两端”,即矛盾的两方面;离开两端即无所谓中——对立面的统一、联结协调、平衡等等。不过持“两”,不是要用“两”而是要用它们的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偏于一个极端的危险,站在中的立场上,是矛盾的统一协调的保持下去。据此作者在思考当代大学生人格时,这就是要从理想和现实这“两端”人格来构建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有人格)。在中庸要求人格“不偏、不依、不易”,这是人格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理想人格。但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具备的,健全人格(应有人格)是在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人所应具备的和所能具备的人格特征。过分地强调理想人格的灌输,过分地强调集体、国家利益至上、“兼及天下”、“治国平天下”而忽视了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现实变化,忽视了个体当下、可以把握得现实条件,面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会使大学生陷入矛盾的心理漩涡,导致人格教育陷入理想和现实的二元困境。作者认为必须从建立健全人格(应有人格)入手而不是盲目追求理想人格,必须从教育调查实践入手而不是从理论入手,才可以真正解决当下大学生“偏、依、易”的现实人格问题。必须从现实、从当下、从细节开始采取务实的态度,在把握人格教育目标导向的同时,把人格教育的重点放在健全人格(应有人格)的培植上。在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中,必须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合理的张扬,利用时代提供的大量素材进行人格教育,帮助学生对形形色色的个性特征进行合理的取舍,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