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迄今为止当前国内的产业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在发展增速与规模层面受到诸多掣肘。尤其是在产品质量问题层面,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很多企业都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层次。因此,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迫切需要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要在出口产品质量改良方面下大力气狠抓,力争实现稳外贸促增长。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道路上,质量升级是必由之路。尤其在当前贸易争端频发的年代,质量改良在大国崛起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质量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将质量强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是实现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侧重点,而企业提升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强化企业生产体系信息化改革。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互联网+”整合了企业生产加工和对外贸易的多个领域,一经推广就得到广泛认可。将互联网与对外贸易联系起来,多数学者已经证实了互联网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出口的“量”,但是在关于更为关键的“质”的角度却少有探究。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贸易与出口产品质量相关的文献,从理论和机制上对企业应用互联网后其出口产品质量可能造成的变化与其传输路径进行探究与分析,并且这种影响可能在不同行业和不同目的国之间存在着异质性。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我们主要得出以下有意义的结论:互联网总体来说对贸易产生积极作用,互联网的确能够对其出口产品质量与其单位产品价值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应用互联网后,能够提升其产品质量,进而巩固企业在出口市场中的产品竞争力,其中质量传递路径可分为促进和抑制双向渠道。另外,互联网还能扩大产品出口目的国范围,拓展企业出口产品种类。进一步异质性检验发现,低端加工贸易企业使用互联网后会将产品锁定在较低产业层次,抑制质量升级。并且网络的质量升级效果对不同政治风险系数的目的国作用差别不大,表明企业可以通过借助网络削减出口目的国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达到质量升级效果。同时我们发现,企业使用互联网,对文化同源目的国的质量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内容拓展了互联网贸易的研究角度,为互联网的使用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也为互联网+贸易中企业出口质量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