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要求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这需要一个高效运转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等各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文章以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推广学等相关知识为指导,结合技术扩散理论、市场需求拉动理论等,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安定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单个主体来分析其存在的弱点及具体的培育措施;二是构建各个主体间协同合作的耦合互动机制,使得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能够更加顺畅进行。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定区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作用得以更为突出的显现出来。但是,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表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及其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主体意识不强、科技成果需求方与供给方脱节、主体间缺乏利益协调机制、农业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等,其中既有全国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安定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所独有的特殊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建议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供应主体方面,安定区应加快农业科研机构企业转型转制改革,并根据科技成果的类型在各科研机构间进行合理的分工,多方面加强科研机构人才建设,不仅引进科技人员,同时需引进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政府扩大财政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投入的同时,需逐渐引导科研机构改变利益诉求点,培育具有市场精神的农业科技研发主体;在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方面,必须改变过去“重研究、轻推广”的思路,只有强大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才能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工程,政府必须加大对基层农业推广部门的支持,改善工作环境以及待遇,同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科技推广的工作中去,积极壮大科技特派员规模;在应用主体方面,在九年义务教育及城镇化的影响下,当前农民正处于“转型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未来的农业生产者,政府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多渠道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知识型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多变性需求市场的情况、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经营形式以及研发前需大量的投入等特点,需要更加完善的分工体系和其中各个链条更加明确的责任,也需要加强各主体间的协同效应。在主体进行培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各主体间的耦合互动。文章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总结出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机理,提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三角型,并以成果需求者所需成果数量、科技成果提供数量、科技成果推广数量对三边赋值。通过研究发现,理想情况下的等边三角型在现实中很难存在,但如果三边的比例能够达到M1∶M2∶M3=1∶1.2~1.5∶1.1~1.2,则主体间的协同效应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结合安定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现状,构建的主体耦合互动机制具体包括:宏观调控机制、供求均衡机制、市场需求导向机制、农业科研合作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