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到时与视出射角联合定位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uxinghu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定位是指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准确的地震定位结果对地震活动性分析、震源机制求解及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等问题非常重要。地震定位精度除受台网分布、到时读数精度、速度模型准确性、可用定位震相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定位方法密切相关。研究地震定位方法是地震学中一个基本和常新的课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地震学家发展了多种定位方法,如交切法、Geiger法、SSH法、双差法等。这些定位方法侧重点不同,应用环境不同,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这些有利条件,在深入学习传统定位方法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联合利用地震波到时和视出射角参数进行地震定位的方法——地震波到时与视出射角联合定位方法。通过充分挖掘地震波所携带的丰富信息,增加独立的观测参数以减轻地震定位反问题的多解性是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提高地震定位结果中震源深度的精确度是本论文的创新点。针对EVT格式的波形数据,编写了专用的可视化波形处理分析软件,可确保求取视出射角参数的准确和高效。建立了联合定位方法的目标函数,使用蒙特卡洛法作为反演方法实现最优化计算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通过定位结果分析,证实了利用联合定位方法可以提高地震定位对震源深度的分辨,从而提高地震定位精度。联合定位结果所展现出的地震深度分布和地震空间分布能更有效地反映出发震断层的深部信息,更有利于对断层要素的研究勾画。地震定位精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增加对地震波视出射角、尤其是震中附近台站监测到的地震波视出射角的利用,提高地震定位精度,获取更准确的地震深度信息,对研究发震断层的性质及其空间展布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联合定位方法在现代数字化地震监测定位中具有广泛适用性。
其他文献
电子回旋脉泽不稳定性是一种很重要的将处于磁场中的非热电子的能量传递给电磁波的受激辐射放大机制。该机制已被应用于诸多天体物理射电现象的解释之中,包括太阳射电暴与太阳
由于地震波场为弹性波场,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除纵波以外,还有横波以及转换波。在地震偏移成像过程中,为提高地震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并真实反映实际地震波场在介质中的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促进了工程勘探的应用和快速发展。工程勘探中的目标体一般较浅,地质情况较复杂,因此要求有精确的方法来模拟真实地下波场的传播规律,以便更好
地球的激波前兆区域位于弓激波前,是一个充满了多种瞬态现象和超低频波动的复杂区域。本文主要关注激波前兆区域空腔和自发产生的热流异常结构两类瞬态现象,这两类瞬态现象是弓激波耗散过程中的固有部分,会影响弓激波的再形成过程,并会扰动下游磁鞘中的等离子体,其伴随的局部太阳风动压变化,会影响地球磁层。研究这两种结构的传播特性、演化特性对理解激波前兆区域能量耗散过程和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具有一定意义。激波前兆区
学位
海南及其邻区位于欧亚、印-澳、菲律宾海三大板块的交汇部位,自新生代以来,该区发生了10期59回次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了100余座火山,火山岩溶的分布面积达4000km~2。多种尺度
降水暖云是指云顶温度高于0℃并产生降水的云,它是广泛分布于热带及副热带洋面的重要云类型之一,对热带及副热带洋面的总降水量具有显著贡献。降水暖云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对对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震中位于映秀镇西南侧(N31.0°,E103.4°),震源深度14km。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