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从提高我国中长跑项目竞技水平的实际需要出发,应用表面肌电信号的分析处理技术,来建立无创、动态实时和多部位综合的肌肉疲劳度的评价方法,为监测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比赛中肌肉疲劳出现的时间、部位和程度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0名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在跑台上以60%、70%、80%和90%VO2max强度分别进行4分钟的递增负荷专项运动,实时采集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变化特征。以时域指标建立肌电疲劳阈,采用幅频联合分析来观察肌肉的疲劳程度,并与个体乳酸阈进行比较。同时采集1500米实际比赛距离全力运动中的肌电信号,应用已建立的模式对肌肉疲劳程度进行评价,来验证其效果。研究结果1.在递增负荷运动中,随强度及时间的增加,时域指标iEMG、RMS、aEMG、ZCR整体上均表现为增加,但aEMG和ZCR的波动相对较大。频域指标MF和MPF则整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2.递增负荷运动中,由时域指标建立的肌电疲劳阈强度分布在71%-82%VO2max强度的范围内,由幅频联合分析得出多数肌肉疲劳闽值出现在70%VO2max强度左右,而个体乳酸阈则出现在79%VO2max强度左右,且肌电疲劳阈强度与个体乳酸阈强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1500米全力运动过程中,肌电疲劳阈出现在882~1210m的距离范围内,处于途中跑及冲刺阶段早期。幅频联合分析表明,在0~500米的起跑加速阶段,部分肌肉已出现一定疲劳,在600~1200米的途中跑阶段,肌肉处于较好的功能状态,而在1200~1500米冲刺阶段中,肌肉疲劳程度显著增大。研究结论:1.建立了使用肌电疲劳阈和幅频联合分析来评价中长跑运动员专项运动中肌肉疲劳度的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靠性。2.与肌电疲劳阈相比,使用幅频联合分析法来评价肌肉疲劳度更为精细。3.在中长跑专项递增负荷的运动中,肌电信号的振幅通常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大,而频率则随着负荷的增加而降低,但不同肌肉间存在一定的差异。4.肌电时域指标中iEMG和RMS具有时间/负荷强度序列曲线的单调性好的特点,较适合用来确定肌电疲劳阈与进行幅频联合分析。5.肌电频域指标MPF和MF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但MPF相对更稳定,较适合用来确定肌电疲劳阈与进行幅频联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