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继发性痛经,并随局部病变的进展而渐进性加重,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认为,随经血逆流(包括淋巴及静脉播散)或医源性携带的子宫内膜(异常的在位内膜细胞)转移到宫腔、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在局部因素(免疫因素或炎症因子)的作用下种植和生长,形成病变。因此,炎性反应这一复杂的过程在子宫内膜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趋化因子是炎性反应重要的环节之一。RANTES(regulateduponactivationnormalTexpressionandsecretion),是一种由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参与了大量的炎性反应过程。有研究表明,RANTE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探讨RANTE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并且对RANTES进行干预可能是内异症抗炎治疗的新思路。 研究目的: 1.研究 RANTES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NF-κB抑制剂PDTC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灶体积、血清中RANTES表达的影响。 研究方法: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48只,周龄8-10周,体重200-250g。在大鼠动情期时采用手术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平均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黄体酮组、PDTC组和PDTC+黄体酮组,并测量內异灶体积。分别对四组采取如下处理:(1)对照组:给予常规饲养。(2)黄体酮组在常规饲养的基础上给予黄体酮10mg/kg/d。(3)PDTC组在常规饲养的基础上给予PDTC100mg/kg/d。(4)PDTC+黄体酮组在常规饲养的基础上给予黄体酮10mg/kg/d及PDTC100mg/kg/d联合处理。均于第4周、8周时打开腹腔观察內异灶体积变化,及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中RANTES含量。 研究结果: 1.造模结果:48只造模大鼠,其中40只建模成功,成膜率为83.33%。其中5只大鼠造模失败。另外3只大鼠死于腹腔脓肿。 2.內异灶体积的变化:药物干预前对照组、黄体酮组、PDTC组、PDTC+黄体酮组的內异灶体积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干预4周后,对照组內异灶体积明显增大,三组药物干预组內异灶体积均较前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三组药物干预组的內异灶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DTC组及PDTC+黄体酮组的內异灶体积明显低于黄体酮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DTC+黄体酮组內异灶体积低于PDTC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第8周后,再次测量內异灶体积发现四组的內异灶体积大小的比较,同第4周。在将第8周和第4周四组的內异灶体积比较时发现,对照组的內异灶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药物干预组的內异灶则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缩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用ELISA法检测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中RANTES的含量结果示:将第4周大鼠血清中RANTES的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三组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中RANTES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DTC组及PDTC+黄体酮组大鼠血清中RANTES的水平明显低于黄体酮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DTC+黄体酮组大鼠血清中RANTES的水平低于PDTC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四组大鼠血清中RANTES的水平比较,同第4周。在将第8周和第4周三组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中RANTES的水平比较时发现,前者低于后者,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8周血清RANTES含量明显高于第4周。 研究结论: 1.RANTES因子可能参与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2.NF-κB抑制剂PDTC可以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灶的生长及血清RANTES的分泌。 3.NF-κB抑制剂PDTC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有效。其与黄体酮联合使用,效果优于两药单独使用,两者在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