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尤瑟纳尔的哲学宗教融合思想看人类的生存状况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二十世纪用法语写作的重要作家,其思想极具深度,且来源丰富。而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此特点反映得不全面。我们试图在这点上填补一个空白。《世界的迷宫》三部曲(《虔诚的回忆》(1974)、《北方档案》(1977)和《何谓永恒?》(1988))是作者思想成熟期的作品。本论文追溯作者的哲学宗教融合思想渊源,分析该作品中对死亡及自然主题的展现,试图离析出作者的死亡观、自然观以及其对当今人类生存状况的主要看法。论文首先对西方世界的相关研究做了概述,主要侧重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演变;而对国内的译介、研究现状的总结也体现出国内尤瑟纳尔研究的特点与某些不足。其次,论文试图涵盖东西哲学宗教流派对作者的影响,主要包括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叔本华、佛家、道家思想等,并初步得出作者的死亡观和对“上帝”的独特定义,为后续研究提供参照。由于影响作者的思想流派普遍将死亡视作人融入自然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作者思想中死亡观与自然观间的必然联系。随后,论文分别对两个主题在《世界的迷宫》中的具体呈现进行分析。对死亡主题的研究得出结果表明:作者旨在通过多种不同类型死亡描写来审视人生。真实死亡的描写侧重体现了人生即痛苦、世界即牢笼的观点;而对虚拟的死亡的呈现则是揭示了人类个体生命的意外性以及人类个体与其它生命间的紧密联系,劝诫人类学会谦逊、超脱。自然主题研究部分则主要分析了作品对自然世界以及人与动植物间的关系的呈现,挖掘其中丰富的象征内涵。这部分研究表明作者旨在揭露人类自古以来的受益者与破坏者身份,并重新体现自然界的神圣性,以此拉近人类与自然间的距离、倡导万物平等。最后,论文将作者的思想与作品放在同时期美国环境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中,凸显出作者思想在赴美后的转变。同时,对《世界的迷宫》中人物身上具有多重性的神话形象以及贯穿数部作品的“迷宫”意象的分析则进一步揭示了死亡与自然主题之间的联系,这部分研究也有助于挖掘作者以“自我完善”为人生准则的根源。结论指出:《世界的迷宫》是切合时代的作品;尤瑟纳尔的宗教哲学思想是一个经过演变的融合产物。虽然观点来源多样,其死亡观和自然观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与协调性,能综合传达作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内涵。论文从宗教哲学融合思想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神话分析,重视互文性和观点比对。我们希望本论文能对尤瑟纳尔的思想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其他文献
为解决天基光学短弧测量条件下的空间目标初轨确定问题,在对天基光学空间目标监视数据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弧段测量约束域概念和域内三角剖分方法,提出基于剖分节点优选的
针对虚拟卫星需要通过无线媒介将卫星近距子终端可靠地联结成系统的应用需求,在研究IR—UWB技术和星载总线两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IR—UWB的总线型无线网络的解决途径,结合15
提出了一种新型激光光控高温超导微波可变衰减器。该衰减器的实质是利用高温超导薄膜卓越的激光响应特性和极低的微波表面电阻,实现优良的衰减性能。主要结论包括:高温超导衰
民国时期,大批韩人为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来到中国,其中有不少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产生了十余位作家,如崔独鹃、朱耀翰、朱耀燮、沈熏、金光洲、姜鹭乡、皮千得、丁来东、朴
前些时,编辑部同志一起观看了北京城市规划展览,对北京城市规划和北京发展的总体框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日前又读到一部记录北京城市改造历史的专著——《城记》,对保护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