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和韩国的贸易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代开始山东就是韩国与中国贸易往来的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山东也是韩国到中国贸易、投资的最先、最优选择地之一。有数据记录的韩国最早在山东投资的年份是1989年,合同投资590万美元,实际投资357万美元,建成5个项目(企业),①到1992年中韩两国邦交正常化,韩国在山东的投资项目(企业)达到105个,合同投资13248万美元,山东实际利用韩资6028万美元,进出口贸易额也领先于其他省份。韩国与山东的贸易额一度占山东省总贸易额的一半以上,且贸易额每年同比倍数增长,虽然进入21世纪,这一比例有所下降,2008年已经低于20%,但是韩国对山东的贸易、投资对山东经济的发展腾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分析山东和韩国的贸易现状、问题,尤其是山东和韩国在具体某一产业中的地位、优劣,并以此提出改良的建议,不仅对山东每个具体行业的发展有一定帮助,对整个山东经济的调整、腾飞都很有意义。基于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展开了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找到了研究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可行性。然后通过对山东和韩国的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作的分类别和总体的测算了解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然后分别讨论了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对山东本地经济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并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影响两地产业内贸易的具体相关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对双方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了山东经济的发展,最终针对负面影响提出加强山东和韩国产业内的具体措施。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这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是一个空缺上的补充,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在阐述产业内贸易研究的重要性之后,通过国内学者的研究证明选取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作为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和现实性。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量方法和用途。在从定义的角度方面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简单分类后,介绍不同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方法,从科学性和客观性的角度选择了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并根据产业内贸易指数划分产业内贸易性质的指标,为本文提供了测算依据和基础。第三部分具体介绍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现状。首先从地缘、历史文化、经济政策环境等方面对山东与韩国贸易的深厚基础作简单的陈述。其次介绍山东和韩国的贸易的具体情况是虽然贸易量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但增长的速度低于山东省贸易的总体增长速度,所以山东与韩国的贸易额在山东省整体的贸易额中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从贸易差额上看,山东省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可喜的是逆差的增长速度在不断下降。最后通过对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量发现只有SITC5、SITC6、SITC7三类制造业产品属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SITCO-4等初级加工品虽然不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很低。此外,从产业内贸易的性质上看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属于低质量的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即出口低质量附加值小的同产业的相似产品,进口高质量附加值大的同产业的相似产品,这也是山东一直处于逆差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贸易性质是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对山东当地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影响。双方的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主,这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给山东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贸易投资产生的技术外溢使山东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获得加强,甚至能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最终使山东真正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居民收入的更高幅度的提升;至于对山东经济产生的负影响主要是由于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属于低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且山东处于产业链价值的低端,这会使得山东在与韩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而且就技术转让来看,山东处于垂直产业分工的底端接受的一直是相对落后的技术,既不利于山东企业的改革发展,将来必将制约山东经济的进一步腾飞。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定量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首先在影响产业内贸易的所有因素中统筹分为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具体因素的分析,选择了影响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规模经济、韩国对山东的直接投资引入本文模型。然后对这三个因素做出具体的理论分析: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地方的消费水平,根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所以人均收入的差距就会阻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规模经济发现其对产业内贸易存在两个明显方向相反的影响,一是规模经济导致的专业化生产使得单个厂商的产品种类减少,这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二是规模经济使得产品的标准化加强,产品的替代性增强,这不利于产业内贸易的进程,具体考察规模经济对—国或—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关键看两个方向影响力的博弈;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同规模经济的影响相似有两方面影响,注重东道国要素禀赋以生产为导向的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母国和东道国的产业内贸易,而注重东道国市场潜力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直接投资由于会母国向东道国的出口有替代作用,反而会阻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国际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最后本文为了验证以上三方面因素对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具体影响建立模型,得到最后的结果:人均收入的差距和规模经济都与于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不利于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韩国对山东的直接投资虽对两地的产业内贸易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大。联系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模型结果可知目前山东和韩国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缩小能促进两地产业内贸易的进程,韩国对山东的直接投资对两地间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强主要是由于韩国在山东建厂生产的产品不是以返销韩国为主要目的,而山东本地规模经济对双方的产业内贸易阻碍作用除了来源于产品标准化增强差异化减少外更多的来源于山东本地的经济改革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规模经济。第五部分针对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这一现状对山东经济的不利影响,结合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的局面提出加强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的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山东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首先,结合山东的要素禀赋状况靠提升技术水平来升级山东的产业结构进而升级贸易结构。其次,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同时培育山东的规模经济发展差异化产品。再次,政策上引导韩资流向向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山东发展附加值高的贸易,促进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由低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研究对象、具体观点和对山东经济的意义三个方面。本文选取的是中国某一地区和一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在国内、外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以宏观的国家间的研究为主,而一国内区域性的研究比较少。研究观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本文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解释了山东在对韩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的原因,这是山东和韩国贸易的研究中很少选取的角度。(二)在选取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时,本文主要依托于前人的研究,但在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量时依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选取了具有相对性的山东和韩国的人均收入差距,有别于很多国内学者单独的以本国或本地的人均收入为经济水平的代表绝对量。(三)在解释规模经济对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结果时,除了阐述了规模经济本身具有的负作用,突出强调了山东本地企业在发展规模经济时具有的缺陷也是不利影响的主要原因。本文首次系统的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研究了山东和韩国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情况且做出详细的分析研究,这对山东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本人理论水平的有限,无法对山东和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做出进一步的阐述,理论上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本文的实证做的比较简单,且在选取数据时应该采用SITC第三层为区分标准,即同类同章同组的产品为一产业,但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只能采取同类的商品来区分产业,结果可能会略显粗糙,但对实证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希望在日后在理论和实证上进行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