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是人文地理学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和社会文化空间发生着巨大变化,因此学术界开始关注城市新的空间结构如何从旧的空间结构演替而来,也即城市空间结构的再生产过程。已往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多注重经济、社会结构的演替分析,然而随着现实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文化空间研究与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密不可分。本文以城市商业空间分析为例,探究文化空间演替与前两者空间演替的关系。本文选择北京城区作为分析区域,这首先是因为北京的空间尺度可以提供等级和性质具有差异性的商业区,其次是因为北京历史文化悠久,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之间具有较明显的演替关系。 本文采用结构主义和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从三个空间尺度对北京商业文化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在宏观尺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理论,剖析了北京商业空间结构演替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在中观尺度上,本文对三个典型商业区的文化演替进行了刻画,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三个商业区空间生产和再生产机制进行了解释,从而揭示了文化空间演替的过程。在微观尺度,本文选取大栅栏商业区街区的企业和消费群体,分析了这些行动者所承载的文化变化,运用结构化理论剖析微观空间单元对商业区文化空间再生产的作用。 本文在宏观尺度方面,分析了近十年来北京中心城区商业空间结构的演替。此部分首先分析了近10年北京城区商业空间结构演替的特征。其次,本部分分析了近10年北京城区商业文化空间结构的演替特征是,现代商业文化空间扩张程度明显强于传统商业文化空间扩张,但是实地调查的结果是,二环之内有些传统商业文化空间仍然充满活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即除了利润最大化的经济逻辑支配着文化空间结构的演替,地方性文化营造了商业文化空间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的商业文化空间,历史商业街区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从而获得了商业的成功。 本文在中观尺度方面,选取二环之内三个典型的商业文化空间进行分析,关注商业区两种角色关系所对应的商业文化空间生产,主要结论有三个。第一,商业文化空间的演替是结构关系瓦动带来的。影响商业文化空问演替的两对结构关系是:消费者-商家关系、政府-商家的关系。三类角色均参与了商业区特色营造、商业区规划、商业资本投入,这些活动都包含着商业文化空间知识的再生产。第二,这样的文化空间演替趋势遵循两个原则:商家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第三,商业空间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商业空间文化的差异。结构主义分析的共时性和整体性分别体现在第二和第三个结论中。 本文在微观尺度方面运用结构化理论,深入分析了商业文化空间中的行动者,从而弥补了中观部分的分析只讨论角色群体关系决定的商业区整体文化,而没有讨论商业家和消费者分别携带的商业文化的不足。主要结论有两方面:一是在商业文化空间的演替过程中,行动者的行动的确具有空间性。二是在结构规律支配下,权力最大的行动者决定了文化演替的方向,但这并不符合文化自主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因此行动者的能动性若能适当嵌入结构中,则可以突破结构对商业文化创新和商业文化资本积累的约束。 本文的政策建议有四方面:第一,市规划委在制定城区居住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时,可以允许适当规模的商业进入,这样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规划制定单位在选择历史街区商业化方向时,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体系中的区位,而非采取统一的模式。第三,当地政府在商业区日常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发挥社会团体和商家的作用,赋予他们商业文化创新的空间,从而增加商业区的文化资本。第四,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和平衡不同的意见,赋予不同人的空间表达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