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耦合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以及中西部的多山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或铁路时,考虑对线路和坡度的特殊要求,多采用隧道穿越山岭。近几年公路隧道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对于隧道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由山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耦合作用可知,为实现耦合初期支护应允许围岩产生适当的变形,最大限度地释放围岩变形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保护围岩的力学强度,使支护造价小并使围岩稳定。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如何实现耦合建立了一个耦合分析系统,从围岩和支护结构变形和受力的角度定性分析,并以定量的形式确定围岩与支护的耦合效果,为研究围岩与支护的相互作用以及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帮助。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山岭隧道围岩稳定性以及各支护构件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以及二次衬砌混凝土的支护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定量分析各方案的耦合效果以及对围岩的控制效果,建立一整套的围岩与支护耦合的性能评价指标,提出了隧道表征变形量、支护构件整体性能利用率、支护构件耦合效率三个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分项变形量对应的权重值和各组合构件对应的权重值。  (2)基于ANSYS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围岩等级下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对限制围岩变形的效果、支护构件的性能利用以及围岩与支护的耦合率等进行研究,确定  了IV级围岩与支护耦合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支护结构参数包括喷射混凝土厚度、锚杆的长度和间排距、钢拱架的间排距以及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厚度等进行设计和优化,通过连续优化的方式确定了在 IV级围岩条件下,当喷射混凝土厚度 h=25cm,锚杆长度L=4.0m,间排距为0.75m×0.75m,钢拱架间排距D=60cm时,围岩与支护的耦合效果最好,此时围岩的变形最小,受力最均匀。  (3)提出接触面的单元模型以及计算方法,并在围岩与初衬耦合的基础上,基于ANSYS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二次衬砌混凝土厚度条件下初衬与二衬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并进行了耦合分析,确定了二衬混凝土厚度为45cm时,初衬与二衬的耦合效果最好。  (4)在山岭隧道围岩与初衬间、初衬与二衬间建立接触面,模拟隧道开挖后围岩与初衬、二衬间的相互作用,基于围岩与初衬的耦合以及初衬与二衬的耦合时最优支护参数,分析了最优支护参数在围岩与初衬、二衬相互作用的整体耦合效果。  (5)以阳灵隧道为案例,选取不同级别围岩的掌子面,通过对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的监测以及各支护结构的内力监测包括锚杆轴力,围岩压力,钢拱架轴力和弯矩,衬砌间接触压力等,得出围岩与衬砌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耦合分析。
其他文献
富水砂层冻结壁的封闭性直接关系到后续井筒开挖、井壁浇筑施工的安全性,冻结壁一旦封闭性不佳,严重者可能会引发涌砂甚至淹井的重大工程事故。采用全深轴向斜孔冻结模式的斜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环保标准的逐步提高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火电厂烟囱形式从单筒式向多管式发展,悬挂式钢内筒烟囱因其经济的用钢量和建造技术的日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边坡支挡结构,如各种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土钉墙、加筋土等,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作用也愈来愈大。在进行边坡支挡结构设计时,必须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桥梁结构逐渐的轻柔化、车辆速度和载重的不断增大,车桥耦合振动问题愈加突出。由于公路桥梁结构型式的多样化和汽车荷载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使得公路桥梁因车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列车行驶线路离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近,其运行时所引起的周围地面及建筑物的振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建筑物的安全及精密仪器的使用造成的影
用引射器替代节流阀可以回收部分膨胀功,进而提高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而在引射器中,喷嘴为核心部件,压力能在喷嘴中的能量转化效率对引射器及整个制冷循环的性能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压缩/引射制冷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发现在常规空调工况下,压缩引射制冷循环相对于基本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提高4%~33%,总的有效能损失减少12.1%~17.2%。在一定工况下,存在最佳吸入压差使得循环的COP达到最大值。对喷
钢-混组合桁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桁架节点则是此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受力传力中枢,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桁架结构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本文研究的
土石坝因为具有就近取材、因材设计,对坝基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大坝填筑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较低等优点,使其成为世界坝工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最快的
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是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的基础,地震动输入问题长期以来是地震工程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震害现象以及研究分析均表明,地震动的空间变化特性,对于空间扩展的工程
我国村镇建筑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为砌体结构,传统现浇构造柱是村镇建筑抗震的关键技术,但是村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差、技术力量不足等原因给传统构造柱的应用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