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黏膜胆汁酸受体GP-BAR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梗黄)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症状,后期易发生胆系感染,形成败血症,严重者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解除胆道梗阻有胆汁内引流术和胆汁外引流术两种方式。研究显示胆汁内引流术使胆汁流入肠道而恢复胆汁肠肝循环,符合生理代谢,患者体力、营养等恢复较好;而胆汁外引流导致胆汁完全丢失,虽然解除梗黄,但后期身体机能恢复较差,消瘦明显。研究还表明胆汁内外引流系有创手术,梗黄患者术前实施胆汁引流可产生并发症,甚至错过最佳手术时间,抵消可能带来的良好预期。因此,临床上梗黄患者采用何种引流术至今未形成共识。目前,大量文献报道胆汁内引流好于胆汁外引流,但具体作用机制不清。我们系列动物实验证实胆汁内引流术具有恢复肝Kuffer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梗黄形成的内毒血症、纠正分泌紊乱的细胞因子以及对肠道slgA分泌、Occludin蛋白形成和肠黏膜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等有作用,而胆汁外引流术上述作用不但不明显,反而出现免疫功能恶化的趋势;研究还显示梗黄除了肝脏功能受损外,肠黏膜功能同样受到损伤,引起肠内细菌和毒素通过屏障入血,形成肠源性感染,促使内源性炎症因子大量分泌,加重病情,胆汁内引流术可以逆转上述病理改变,而胆汁外引流不能,而两种引流方法区1别在于胆汁是否在肠道中复现。近些年文献报道胆汁不但有助于物质的消化吸收,其中的胆汁酸(bile acids,BAs)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受体途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量代谢以及抑制肠内细菌过度增殖等,但对于BAs作为信号分子在肠道中的作用研究不清。因此,我们假设:BAs作为信号递质与肠黏膜组织中胆汁酸膜受体GP-BAR1结合,通过其信号通路调节GP-BAR1在肠黏膜组织中表达以及改变肠黏膜屏障功能。【研究目的】观察梗黄形成与解除过程中,大鼠肠黏膜组织形态的改变、肠黏膜组织GP-BAR1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胆汁内引流术优于胆汁外引流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SH,n=15)、胆汁内引流组(ID,n=15)、胆汁外引流组(ED,n=15)和梗阻性黄疸组(OJ,n=15)。利用既往成熟的实验动物模型:首次手术建立OJ模型和SH模型。术后第8天在OJ模型基础上行第2次手术,建立ID模型和ED模型。SH组、OJ组在首次术后第8天留取标本,ID组和ED组在首次术后第15天留取标本。造模成功后,取末端回肠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末端回肠黏膜组织GP-BAR1受体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GP-BAR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四组大鼠模型成功建立。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胆汁酸受体GP-BAR1在大鼠回肠黏膜组织中有表达。OJ组大鼠肠黏膜组织胆汁酸受体GP-BAR1表达明显高于SH组(0.641±0.087vs0.398±0.062,P<0.01);行胆汁外引流后(ED组)肠黏膜组织的GP-BAR1受体表达稍有下降(ED vs OJ,0.597±0.093vs0.641±0.087,P>0.05),但尚未降到SH组水平(ED vs SH,0.597±0.093vs0.398±0.062,P<0.01);然而,胆汁内引流后(ID组)肠黏膜组织GP-BAR1受体表达明显下调(ID vs OJ,0.447±0.057vs0.641±0.087,P<0.01;ID vs ED,0.447±0.057vs0.597±0.093,P<0.01),接近于SH组表达水平(ID vs SH,0.447±0.057vs0.398±0.062,P>0.05)。OJ组肠黏膜组织GP-BAR1mRNA明显高于SH组(OJ vs SH,0.796±0.114vs0.407±0.072,P<0.01);行外引流后(ED组)表达稍有减弱(ED vs OJ,0.729±0.134vs0.796±0.114,P>0.05)但尚未降到假手术组水平(ED vs SH,0.729±0.134vs0.407±0.072,P<0.01);行内引流后(ID组)GP-BAR1mRNA表达明显下调(ID vs OJ,0.483±0.107vs0.796±0.114,P<0.01;ID vs ED,0.483±0.107vs0.729±0.134,P<0.01),与假手术组(SH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D vs SH,0.483±0.107vs0.407±0.072,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黏膜组织中GP-BAR1及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强,胆汁内引流术可以逆转这种改变,但外引流却不能,提示胆汁内引流优于外引流的机制可能与肠黏膜组织GP-BAR1及其mRNA的表达调控有关。
其他文献
鸡球虫病是由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的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分布广泛,感染普遍,是鸡群中最常见的,也是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传染病。1鸡球虫病的诊断1.1粪便的检
以邻硝基苯胺和间苯二酚为原料,经重氮化、偶合、还原反应后,与丙烯酰氯发生取代反应,合成2-(2′-羟基-4′-丙烯酰基)-苯并三唑(BTHA)。傅里叶红外光谱证明BTHA已成功合成。
本文开发了一种新型催化蒸馏元件,并在φ500mm的大型冷模塔装置内,用常温常压下的空气—水作为介质,对其装填的床层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试验测得了不同喷淋密度下床
从保护生态资源入手,以节水和防沙治沙为目标,努力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使民勤县整体生态环境的好转。
背景:流行病学研究阐明反复快速到高海拔的人心脏猝死比低海拔的人要高得多。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现在,许多人生活在高海拔,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赴高
<正>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我们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召开中国设备监理协会2018年年会暨理事会。首先,我代表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向出
提升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必须重视“类”文化特性,即文化共性问题。文化共性是对外传播的基础。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从传播客体来分析就是湖湘文化本身具有的“类”文化
野艾蒿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其植株可入药,性温,味苦、辛,归肝、肾经,有回阳、理气、消肿、化湿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炎症、头痛、疟疾等疾病的治疗。野艾蒿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挥发油类、三萜类、多糖及一些小分子成分。挥发油是野艾蒿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研究表明,挥发油在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目前野艾蒿挥发油在医药化工、食品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已经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
<正>编者:朱高正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本书作者为朱高正,朱熹第26代孙,为弘扬儒学,查阅古今《四书》注解,取其实而弃其华,著《四书精华阶梯阅读》。作为《四书》爱好
邪典电影从诞生起就与怪诞、乖张、晦涩、争议这些词密不可分,在很多人看来,邪典电影大概就是各种粗制滥造、狂放不羁的代名词。时至今天,《洛基恐怖秀》是邪典电影,指环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