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提取中医证素,探讨分析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应用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情况及其演变规律,并据此探析总结阿片类药物的性味归经等性能特点,为准确辨证提供临床数据,指导临床应用,发挥中医药增效减毒的优势。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四川省中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科门诊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58名癌症伴中重度癌痛病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使用阿片类药物前、使用一周后两个观察时间点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证候,并根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第二章“证候辨证素量表”,提取出每位患者的主要证素。用SPSS22.0建立数据库,分析用药前后舌象、脉象、病性证素、病位证素的变化规律,计数资料选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8例癌症伴中重度癌痛患者,包括男性患者31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2±10.41)岁,其中肺癌23例,胃癌12例,食道癌8例,肝癌8例,结肠癌4例,乳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阿片类药物应用前,在舌象中,舌质淡(包括舌质淡红/舌淡胖)、苔薄白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58.62%、39.66%;其次为舌苔腻,为32.76%,然后为舌质红、边有齿印,频率均为31.03%。阿片类药物应用后,舌红(包括舌边红/舌尖红)所占比例最高,为44.83%,较前上升了13.8%,干燥苔占比较前上升22.41%,为37.93%,苔黄占比较前上升13.79%,上升至37.93%,苔少、无占比上升至27.59%。同时,舌质淡较前下降24.14%,下降至34.48%,苔腻及舌边齿印较前分别下降17.24%、13.79%,现占15.52%,17.24%。经卡方检验,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药前,脉沉所占比例最大,为53.45%,其次为脉滑,占36.21%。脉细,占25.85%。用药后,所占比例最大仍为脉沉,较前上升24.14%,上升至77.59%。细脉的比例较前上升最明显,上升了48.29%,占74.14%。同时,滑脉下降至25.86%,下降了10.35%。经卡方检验,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阿片类药物前,病位证素中,病位为肺者最多,23例,占39.66%,其次为脾,为14例,占24.14%,之后为胃,22.41%。用药后,变化幅度最大为大肠,占比上升了50%,上升至55.17%,其次为胃,上升了12.07%,占34.48%。经卡方检验,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用药前,病性证素以湿、痰、气虚为主,分别占37.93%、32.76%、31.03%。用药后,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热者占比最多,阴虚较前上升了32.76%,至43.10%,气虚比例上升至55.17%,病性为热患者占比上升12.07%,至37.93%,阳虚病人上升至10.35%。同时,痰、湿的比例明显下降,各下降了18.97%、17.24%,分别占20.69%、13.79%。经卡方检验,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后,7位(12.06%)病人的疼痛完全缓解,38位(65.52%)病人部分缓解,9位(15.51%)病人轻度缓解,4位(6.90%)无缓解,止痛治疗总有效率为77.59%。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后,入组患者不良反应45例,13例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59%,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32例,占55.17%,恶心呕吐21例(36.21%),尿潴留7例(12.07%),呼吸抑制3例(5.17%)。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阿片类药物能够影响癌痛患者中医证素的分布,阿片类药物应用后,病位证素为大肠、胃,病性证素为阴虚、气虚、热的比例明显上升。2.阿片类药物,属温热之品,可耗气伤津,归大肠、胃经。临床应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可适当予以清热、养阴、生津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