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生物体细胞受到病毒或其它诱生剂的作用而产生的分泌性糖蛋白,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如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扰素按其与受体结合的原则,分为Ⅰ型和Ⅱ型,后来发现Ⅰ型干扰素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两类,故把Ⅰ型干扰素又分为α、β两大类,将原来的Ⅱ型干扰素命名为γ。IFN-α和IFN-β的分子有序列同源性,共用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Ⅰ型干扰素受体(IFNAR),IFN-γ是一种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其细胞表面受体为Ⅱ型干扰素受体(IFNGR)。Ⅰ型干扰素受体由两条链组成,α链(IFNAR-1)和β链(IFNAR-2),IFNAR-1的生物学功能与干扰素结合以及生物信号传导有关,而IFNAR-2的生物学功能尚未清楚。 IFNAR-1是IFNAR的一个重要亚单位蛋白,在干扰素与干扰素受体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IFNAR-1在鸡消化道各器官的分布对分析干扰素在消化道作用及吸收的部位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从两方面来检测IFNAR-1在消化道各器官的分布:一是基因层面,二是蛋白层面。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将检测基因IFN-β和报告基因GFP融合一体,这样就可以减少非特异性吸附的问题,提高了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此外,采用哺乳动物真核表达方式,可以保留蛋白的天然结构和蛋白的生物活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寻IFNAR在消化道各器官的分布,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从鸡脾脏中提取扩增了IFNAR-1基因,克隆到PMD-18 T载体中构建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质粒,并选取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做出各自的标准曲线。然后,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鸡的上颚、舌、食管、嗉囊、腺胃、十二指肠、直肠等器官,提取mRNA,反转录成cDNA,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结果发现,IFNAR-1基因在以上各器官多少都有分布,但食管和舌部位最多。 我们将IFN-β基因与pEGFP-N1链接构建成pEGFP-N1-IFN-β重组质粒,然后将IFN-β基因和GFP基因融合后扩增,最后将克隆得到的基因IFN-β+GFP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A链接。将重组后的质粒pcDNA3.1-N1-IFN-β+GFP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48h后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看融合蛋白表达的情况。表达成功后,融合蛋白采用镍柱进行纯化,再经过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纯化情况。将实验组和对照组鸡上颚、舌、食管、嗉囊、腺胃、十二指肠、直肠等器官制成冰冻切片,用纯化的融合蛋白浸润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切片荧光强度。结果发现除了舌和食管能够检测到微弱的荧光,其余器官均检测不到荧光。 此外,我们分别对口服干扰素的实验组鸡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鸡攻等量的新城疫病毒,发现实验组鸡死亡率远远小于对照组。综合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干扰素受体(IFNAR)基因主要集中在舌和食管部位,即干扰素的作用部位在舌和食管;同时,也证实口服干扰素之后,干扰素仍能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即临床养殖中口服干扰素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