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供养方面,而且更体现在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方面。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民政部门提出了构建“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的存在,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并不适宜所有地区。长久以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大城市少,人口主要分布县级区域,居民的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职能主要通过县级部门承担,加之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县域内的养老压力更甚于城市。近几年,随着“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县域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县域内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目前家庭养老在数量上仍占多数,但是随着“三化”的发展,家庭已经日渐无力承担老年人的照料责任;同时,由于县级区域内人口居住分散、社区规模小、数量少、发展不成熟、管理不完善等因素,也使得社区养老目前难以在中西部县域内大规模开展。在此背景下,县域内的养老机构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县级地区为研究范围,从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角度出发,首先对县域内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三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县级地区的生活方式,县域内居民的生活模式逐步由“男耕女织”转变为“男进工厂,女进商场”,农业人口的减少、双职工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了家庭在照顾老人方面的功能,续弱化,机构养老需求剧增;同时,通过对城乡老年人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即使在同一县域内,城镇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导致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呈现多层次特征,总体可以分为“救济型需求、福利型需求、市场型需求”三种类型;其次,笔者对县域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现状也进行研究。通过对公办、民办两类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发现了县域内两类不同性质养老机构各自存在的问题和限制性因素: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效率低下、管理粗放、福利资源浪费;而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说,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的主要则是缺乏政策支持、运营亏损、无法兼顾福利性与营利性;同时,无论是公办机构还是民办机构,都存在着数量规模有限、服务质量低下、城乡分布不均、医疗护理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县域内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县域内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在县级地区,无论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民办养老机构,都无法单独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汲取福利多元化、社会福利社会化、公共产晶供给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先进地区养老机构发展的经验,认为县域地区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的宏观统筹和规划十分重要。第一,政府要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提高福利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往农村地区的下沉,真正起到“兜底”作用;第二,对于民办养老机构要通过税收优惠、入住老人补贴等各项政策,提高民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积极性,增加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数量;第三,在养老机构的布局上,要对农村和城镇地区实行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引导养老机构向农村倾斜;最后,政府要统筹推动医疗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合作,构建养老机构与医院的合作机制,实现医养互补,提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随着中西部地区“三化”的发展,养老机构在县域内的养老服务作用将日益突出,成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县级地区养老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引导作用和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扶持作用,实现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机构的互补、农村与城镇的互补、养老服务与医疗护理的互补,才能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完善的县域地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