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茶园发展模式由一般茶园转变为向有机茶园(Organic Tea Garden)的模式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多年种植土壤翻耕周期较长、管理不当、施肥不合理等,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茶树植株生长不良,土壤环境变异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的研究多以茶叶的品质为核心,而对茶园土壤环境与茶叶的生长状况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万州区燕山乡“川小叶种”有机茶园为实验基地,以该茶园的茶树月根际土壤与茶叶月一芽二叶嫩芽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机生产规定,选用两种不同肥料种类为供试肥料,一是生态级无机复合肥(NPK),二是微生物菌肥(BM),以未施肥(CK)为对照,在茶叶夏秋茶采摘期(6-11月)内,分析土壤环境下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月变化对茶叶生长状况的影响,探究不同土壤环境下茶叶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以解决土壤环境的变化与茶叶生长状况间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处理对土壤环境中理化特性产生了影响。在全处理期内,NPK处理组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全钾总量分别是CK处理的2.53倍、1.45倍、2.46倍;BM处理组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全钾总量分别是CK处理的2.40倍、1.11倍、1.97倍;与CK处理组对比,NPK处理组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提升了43.63%,BM处理组提升了17.73%,前者对速效磷的提升最明显,是CK处理组的2.02倍,后者对速效钾的提升最明显,是CK处理组的1.64倍。施肥处理均提升了土壤的酸性程度,BM处理组提升了2.56%,NPK处理组提升了3.37%;同时施肥处理显著的提升了有机质总量,但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与CK处理组一致,稳定在一定范围内。2)施肥对土壤环境中土壤酶的活性影响不尽相同,同时土壤酶的活性与时间、季节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全处理期内,施肥处理显著提升了蔗糖酶活性,分别是CK处理的1.62倍(NPK)、1.83倍(BM);土壤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则表现在季节差异上,CK处理组中,夏季土壤蛋白酶活性比秋季提升34.62%;NPK处理组提升15%,BM处理中提升48.86%;NPK处理中,土壤磷酸酶活性较CK处理组提升了24.15%,生物菌肥(BM)处理提升了22.07%,但整个时期内土壤磷酸酶变化趋势不规律;施肥处理能缓解土壤脲酶的下降速率,整个处理期内,CK处理组下降了73.54%,NPK处理组下降了43.80%,BM处理组下降了50.31%;NPK处理组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总量在秋茶期间较CK降低了3.44%,而BM处理组明显提升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是CK处理组的1.74倍。3)不同处理下土壤环境对茶叶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如下,在全处理期内,BM处理组土壤环境对叶绿素b提升作用最优,NPK处理较CK处理组提升了3.47%,BM处理组提升了22.52%,但施肥处理均未提升叶绿素总量;NPK处理组在全处理期内可溶性糖总量较CK处理组提升了17.86%,BM处理组提升了15.47%;在全处理期内BM处理组下土壤环境缓解了茶叶中可溶性蛋白的下降速率,BM处理组下降速率低于CK处理组13.9%。4)不同处理土壤环境下茶叶中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与茶树植株生长发育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在夏季茶树花果发育时,氮磷钾含量低,入秋后含量又逐渐回升。NPK处理组中全氮、全磷、全钾总量分别是CK处理组的1.38倍、1.06倍、1.54倍;BM处理组中全氮、全钾总量分别是CK处理组的1.36倍、1.50倍,全磷总量与CK处理组无差异。5)施肥处理下土壤环境缓解了叶片中丙二醛(MDA)的上升速率,CK处理在全处理期内增量为0.0191μmmol/g,NPK处理为0.0110μmmol/g,BM处理为0.0171μmmol/g。在全处理期内,施肥处理组土壤环境下茶叶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低于CK处理组,较CK处理组分别下降了15.17%(NPK)、20.63%(BM),但POD活性总量分别比CK处理组提升了14.84%(NPK)、23.74%(BM),SOD活性总量则分别提升了57.61%(NPK)、39.20%(BM)。6)对茶叶生长状况指标和土壤环境中各指标的冗余分析、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夏秋茶采摘期对茶叶生长状况变化规律造成影响的主要因子不同,夏茶期间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环境中的速效氮、有机质、磷酸酶等因子,秋茶采摘期内主要为土壤环境中的速效氮、速效磷、脲酶、蛋白酶等因子。综上所述,生态无机复合肥(NPK)处理对土壤环境中肥力提升效果最好,且经济成本适宜。该处理下茶叶生长状况因子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与关联度更高,因此生态无机复合肥(NPK)处理更有利改善土壤环境,改良茶叶生长状况,促进茶叶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