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Sperber与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基础上,Wilson的学生,著名语言学者Gutt在他的作品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一种认知一推理活动以及跨语言交际过程,并将寻找最佳关联作为人类交际的中心议题。因此,如何找到原文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对于翻译的成功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成功的译文通常意味着其将遵循关联原则,实现原文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使得目的语读者能以有效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对Gutt来说,翻译的中心就是要找到两种语言间的最佳关联。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对于最佳关联的把握和衡量常常是个难题。事实上,原文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并非恒定不变,而应该是一个相对与动态变化的概念。
本文意图通过对林纾,徐霞村,郭建中,黄杲忻等不同译者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语境下《鲁滨孙漂流记》中文译本的对比及分析,证明最佳关联的相对性与动态变化性。正是因为这些译者所处历史时期及语境的不同,导致他们主观意图与偏好的差异,也使得他们的译文各不相同。通过进一步的解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语境因素(包括中国社会文学以及语言的变化发展与文化概念的变迁),译者因素(译者的语言能力与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者自身的意图及偏好等),以及读者因素(译文读者的语言水平,语言习惯,百科信息以及其对译文的期待与反应等)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最佳关联。
而对Gutt提出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的概念,通过对最佳关联相对性与动态变化性的分析认知,我们也将进一步认识到:成功的翻译可以是直接翻译,也可以是间接翻译,或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最终目标一交际的成功。此外,通过对最佳关联的相对性与变化性的研究,可对翻译作品做出恰当的翻译批评与评价,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以及教学中。以更加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不同时期不同译者的翻译作品,以期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译者或翻译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