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125>I粒子植入治疗转移淋巴结和猪消融阻隔气囊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二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125>I粒子植入治疗转移淋巴 背景与目的:转移淋巴结是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残留淋巴结或新的转移淋巴结,往往治疗比较困难。本文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转移淋巴结临床价值。 方法: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54例晚期肿瘤共67个病灶行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转移淋巴结。54例患者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3~77岁;中位年龄为54岁。全部病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并发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共计67个,直径1.0~5.5cm,其中直径<2cm23个(34.3%),≥2cm,<3cm26个(38.8%),≥3cm,<4cm11个(16.4%),≥4cm7个(10.4%);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plansystem,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107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1~3月复查CT或PET-CT。 结果:治疗前20例有疼痛症状患者16例术后5~14天内疼痛缓解,有效率80%。54例患者42例完全缓解(CR)(77.8%);7例部分缓解(PR)(13%);3例无变化(NC)(5.6%);2例进展(PD)(3.7%),有效率(90.7%)。主要的并发症为少量出血8例(14.8%)。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好。 第二部分:猪消融阻隔气囊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已经在肝肿瘤、肺肿瘤、肾肿瘤成功应用,在其他恶性肿瘤的应用也有报道,治疗具有微创、疗效肯定、安全的优势。医生在射频消融治疗包膜下肝脏肿瘤时,有时会造成邻近胃肠、膈肌的损伤,严重情况下甚至穿孔,威胁患者生命,造成医牛在治疗这些部位肿瘤的困难,肿瘤局部复发率高。本研究设计了消融阻隔气囊设备,在兔进行了可行性实验,在活体猪上通过切开皮肤置入肝组织和要保护的脏器之间其后对猪肝进行射频消融,研究该设备能否有效保护邻近脏器。 方法:消融阻隔气囊由管鞘和气囊组成。充入30±5ml的5%葡萄糖注射液后形成直径3cm水囊。对6只活体兔子进行可行性动物实验,实验证明消融阻隔气囊可以成功置入肝脏和膈肌之间,肝脏和胃肠之间,充水后完全隔离相邻器官。对6只猪全麻后进行CT引导下消融阻隔气囊在射频消融(Elektrotom106HiTT,BerchtoldGmbHandCo.,Germany)治疗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实验。实验组加用消融阻隔气囊治疗组保护,对照组不加用阻隔气囊消融治疗。术后3~4天处死猪,观察并测量坏死组织面积。观察坏死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一只猪死于麻醉过深。分别对五只猪邻近膈肌肝组织加用和不加用消融阻隔气囊消融两个位点,对每只猪邻近胃肠肝组织加用或不加用消融阻隔气囊消融一个位点,其中对一只猪邻近胃肝组织加用消融阻隔气囊消融和邻近结肠肝组织未加用消融阻隔气囊消融治疗两个位点,总计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加用阻隔气囊消融治疗组)分别8个位点,实验组消融时间为18±2.6分钟,对照组消融时间为16±1.8分钟,实验组消融治疗后肝组织坏死最大直径为4.86±0.50cm,对照组消融治疗后肝组织坏死最大直径为4.57±0.60cm,t检验两组之间消融治疗时间和消融治疗后肝组织坏死最大直径没有显著性区别。实验组无膈肌和胃肠损伤。对照组邻近脏器均有热损伤,膈组织损伤面积平均3.2cm,两例穿孔,直径平均1.7cm。胃肠损伤面积平均3.5cm,未有穿孔。 结论:消融阻隔气囊设计可行,消融阻隔气囊可以有效保护射频消融时邻近器官,减少热损伤并发症的发生,在消融阻隔气囊保护下可以行邻近包膜肝组织的彻底消融。
其他文献
腹痛、发热伴阴道出血的育龄期女性,这样的症状组合,在急诊临床诊疗工作中往往会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式,特别是对于在起病前曾有宫腔内操作的病史,首要考虑的是感染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耳蜗外侧壁微血管活体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目的:改进活体耳蜗微循环观测方法,建立更适合耳蜗外侧壁微循环观察的方法并加以验证。方法:采用豚鼠耳蜗第三转外侧壁开
癌痛是临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困扰着患者,是破坏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骨癌痛是癌症转移患者最常见的疼痛类型,约2/3骨转移患者会经历中重度疼痛。临床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移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