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多吡啶环分子在金属表面的自组装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min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维表面吸附体系作为表面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分子电子、分子识别、催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潜质。但是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还有非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衬底相互作用如何对自组装过程产生影响,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根据需要设计分子和选择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分子上的官能团和分子的对称性,分子-衬底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衬底的性质。吡啶环能够参与形成弱氢键,因此含有吡啶环的分子是自组装形成超分子结构的重要结构单元之一。在本论文中,我们以金属衬底上吸附的多吡啶环分子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三重对称的TPTZ分子和二重对称的DPTZ分子在Au(111)和Ag(111)表面的自组装。   在第一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观察二维表面强有力的实验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以及它的诞生、发展和应用。随后简单介绍了表面分子自组装体系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论文实验中所使用的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   在第二章中,我们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2,4,6-tris(2-pyridyl)-s-triazine分子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行为。通过改变TPTZ分子的覆盖度,能够操控该分子在衬底上形成周期可调的、手性单一的、由菱形单胞组成的二维超结构。在低覆盖度下,TPTZ分子形成了‘1×1和‘2×2’结构,而在较高覆盖度下,形成了‘6×6’、‘7×7’和‘8×8’结构,且每种结构都有镜像对称的两种畴。任何一种结构的单胞都由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半单胞组成。半单胞内的分子之间通过单个-CH…N-氢键相结合,而半单胞边界上的分子则通过双-CH…N-氢键相连接。结合高分辨的STM图像和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我们发现任何一个手性畴都是由一种手性分子组成的,说明在分子组装的过程中发生了手性分离,其根源是分子之间具有手性选择的氢键相互作用。我们提出了一种能量密度分析法,发现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和分子-衬底之间由非公度到公度的转变调节着组装结构的周期,定量地解决了TPTZ自组装过程中的驱动力问题,该方法可推广应用到其他自组装体系中,有助于理解自组装过程中各种相互作用的影响。   第三章中,我们在上一章研究TPTZ分子自组装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TPTZ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场致异构现象。发现无论是较高偏压的脉冲还是较低偏压的长时间扫描带来的电场激励都能使边界上TPTZ分子的一个吡啶环变亮。理论模拟显示这是由于在电场的作用下,吡啶环发生倾斜所导致的。边界分子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能够将吡啶环稳定在这种倾斜状态,而内部分子之间则没有能完成这种任务的相互作用。另外,内部分子间紧密的排布导致的较大的空间位阻也阻碍了吡啶环的倾斜。该实验结果为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调制功能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第四章中,我们观察了DPTZ分子在Ag(111)表面和Au(111)表面的自组装来研究分子对称性和衬底对自组装过程的影响。发现DPTZ分子在两种表面上、低覆盖度下都形成均匀分布的一维分子链结构,在高覆盖度下,则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多种二维网格结构。结合高分辨的STM图像和DFT理论计算,我们发现分子间具有方向性的氢键作用和分子-衬底之间的电荷转移带来的分子链间斥力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一维分子链的形成。吸附在250 K的Ag(111)衬底上的DPTZ分子形成的蜂窝结构则说明了衬底温度过低会将分子局域在动力受限状态。另外,Au(111)表面的再构对分子链的延伸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其他文献
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是无损探测材料中纳米缺陷的有效手段,本工作基于遗传算法(GA)的全局搜索性及随机产生初值的特点,采用MATLAB语言编程对正电子湮没理论寿命谱进行了多指数函数
激光束的大数值孔径聚焦是近年来兴起的新课题,特别是1959年提出Debye矢量衍射积分理论后,很多研究者对各类光束的大数值孔径聚焦做了相关的研究。在本论文中,我们以常见涡旋和
近年来,双势阱中超冷原子的输运特性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具有自旋轨道耦合的玻色系统的能带结构和动力学特性以及无序势阱中超冷原子气体的相位相
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H2分子在锆团簇上的吸附和过渡金属铬掺杂锆团簇,主要讨论了它们的几何结构、电子性质及磁性。其主要内容如下:  
电子型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RE2-xCexCuO4±δ(RE=Nd,Sm,Pr,La),单纯的Ce掺杂并不能引起超导,超导只有在对样品经过合适的退火处理后才能出现。对于这一性质,物理学家们进行了很多
本文以激光倍频理论分析为基准,基于光线追迹法对倍频后光场分布进行研究,为提高激光倍频光束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激光倍频物理过程出发,根据倍频晶体相位匹配,采用光线追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