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原发部位对结局影响的免疫机制探讨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oro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指原发于从盲肠到直肠区间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超过半数(约55%)的结直肠癌发生在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巴西和印度)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亟待突破。早期诊断方面,目前早诊方法多种多样,但均未在敏感性和特异性间找到最大平衡点,寻找理想的早诊方法是结直肠癌防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治疗方面,尤以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根治肿瘤的希望所在,针对肿瘤特异及非特异免疫细胞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方兴未艾,但仍需从机制到疗效的验证和研究。上世纪90年代,Bufill率先提出结直肠癌不应视为同一种疾病,是因为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在肿瘤生物学和临床方面存在诸多差异。Bufill以及后来的研究均以结肠脾曲为界,将结直肠分为右半结肠(盲肠到横结肠段)和左半结直肠(结肠脾区到直肠段)。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也表明:肿瘤原发部位对患者预后及治疗转归等存在显著影响,即原发于左右半结直肠肿瘤的预后明显不同,接受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反应也明显不同,而其机制仍不清楚。基于以上现状,结合免疫治疗药物的免疫调控作用,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设想:希望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角度出发,利用公共大数据对左右半结直肠癌免疫特征进行描述及比较,同时使用临床标本对分析所取得的结果进行验证,从而从肿瘤免疫的角度完善对左右半结肠癌异质性的理解,并提示其预后和治疗反应不同的可能机制。据此,我们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整体分析结直肠癌的免疫特征,对比两侧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为了从整体视角来审视结直肠癌的免疫谱特征,本部分针对TCGA数据库中638例结直肠癌样本经标准化处理的RNA表达谱数据、原发部位、临床TNM分期、TP53/KRAS/BRAF/EGFR基因突变状况及随访信息等进行深度分析,参考文献的方法对微环境种27种免疫细胞基因簇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然后按照免疫细胞浸润的程度,将结直肠癌分为高、中、低浸润三类,并比较三类之间的差异。最后为进一步明晰左右半结直肠癌的异质性,我们按部位(左和右)详细评估左右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2.着眼左半结直肠癌对西妥昔单抗反应良好的现象,分析背后的免疫机制。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左半结直肠癌应用西妥昔单抗治疗比贝伐珠单抗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更明显。那么左半结直肠癌背后有什么免疫机制影响临床疗效啦?针对这样的临床问题,我们继续深入寻找背后的免疫机制。具体方法是:采用深度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如单样品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寻找在左半结直肠癌中影响患者最终结局的关键因素,同时行KEGG pathway注释分析寻找有别于右半结肠癌的免疫特点。3.着重分析右半结肠癌对贝伐珠单抗反应良好的原因,并通过临床标本验证。有研究表明,右半结肠癌在贝伐珠单抗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更加明显。为了进一步明确该现象背后的机制,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寻找右半结肠癌免疫相关的因素。前提是这种差异不在左半结直肠癌中起主导作用,以期寻找到能明显提示右半结肠癌治疗结局的相关指标。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使用临床标本对我们获得的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通过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90例病人的癌灶和癌旁组织进行分析,探讨免疫相关因素在肿瘤真实世界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1.综观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左右半结直肠癌各具特异性免疫微环境。采用单样品基因集富集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的27种免疫细胞RNA表达谱特征计算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并依此将638例样本按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的高低划分为免疫高浸润(H,n=214)、中浸润(M,n=261)和低浸润(L,n=163)三组。同时系统性描述了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与免疫应答指标,包括细胞毒活性评分(cytotoxic activity scores,CYT)和IFN-γ的相关性,发现CYT和IFN-γ与免疫浸润明显呈正相关。我们进一步比较左右半结直肠癌之间免疫浸润和免疫活性的差异。发现,右侧结肠癌免疫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左侧(H=81;M=82;L=36 vs H=102;M=160;L=97,p=0.0052)。在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上,包括细胞毒活性评分CYT(p=7.73e-6)、抗原呈递相关分子(p=4.16e-5)、T细胞浸润评分TIS(p=6.942e-10)、γ干扰素标志(p=0.0004)和CD8 T细胞/Treg细胞比值(p=7.51e-11)在内均表现为右侧强于左侧,提示右半结肠癌可能具有更强的T细胞抗瘤免疫活性。2.左半结直肠癌有更高数量的CD56bright NK。我们的结果提示,与右侧结肠癌相比,左半结肠癌中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上调(p=0.012)同时升高的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与左半结肠癌患者生存率正相关。且4-1BB信号通路(左侧:p=0.000424;右侧:p=0.428)、α干扰素通路(左侧:p=0.000973;右侧:p=0.594)激活均只在左侧患者中表现为预后良好。也就是说CD56bright NK,特异的在左半结肠癌中对结直肠癌的结局有显著影响。3.右半结肠癌中VEGFA阻滞T细胞浸润和功能。右半结肠癌在使用贝伐珠单抗后生存获益明显。我们的结果表明,与左半结肠癌相比,VEGFA在右半结肠癌中与CD8+T细胞浸润(右侧:r=-0.267,p=0.0001;左侧:r=-0.115,p=0.029),Th1细胞数量(右侧:r=-0.239,p=0.0007;左侧:r=-0.111,p=0.034)及效应分子穿孔素PRF1表达(右侧:r=-0.187,p=0.007;左侧:r=-0.02,p=0.702)相关性更强。同时经免疫组织芯片验证,我们也发现升高的VEGFA阻滞T细胞的浸润和功能,VEGFA升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预后。研究结论:1.左右半结直肠癌各具特异性免疫微环境,可能是是个体预后差异和治疗反应不同的免疫学基础。2.结合西妥昔单抗介导ADCC效应,提示CD56brightNK细胞既可作为左半结直肠癌的免疫标志物用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又可解释西妥昔单抗反应良好的机制用于预测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答情况。3.VEGFA阻滞CD8+T细胞的浸润和功能,VEGFA联合CD8a既可作为右半结肠癌的免疫标志物用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又可以解释贝伐珠单抗反应良好的机制用于预测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答情况。
其他文献
本文以美国声乐教育家艾斯黛尔·莉普琳的教学理论著作为研究基础,结合19世纪以来美歌唱法的主要观点,从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共鸣系统和语言系统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莉普琳
旋转超声加工是加工硬脆材料的一种较好方法,要实现良好的旋转超声加工,必须设计满足多方面要求的超声振动系统,以实现超声能量传递的最大化。超声振动系统的变幅杆连接结构
《周易》所奠定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东方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
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鉴定意见作为法定的证据类型之一,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我国民事诉讼鉴定费用却存在很多问题,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对鉴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重要性体现在各种音乐形式的完善与发展为后来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和声学的发展是后来浪漫主义和现
《劳动合同法》的主体适用范围较之于《劳动法》有所扩大,从而弥补了《劳动法》调整范围的真空地带。但《劳动合同法》在主体适用范围的界定还存在一些不足,对用人单位、劳动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作为都市区内的交通工具,在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调节公共交通客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优化,是调节居民出行方式的有效途径,科学合
烟草叶柄位于叶片的基部,是叶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烟草种质资源中,普遍存在有无叶柄两种类型。本研究以无叶柄的烤烟品种K326和有叶柄的晒晾烟种质枯斑三生为亲本,杂交获得
对位于北羌塘盆地结扎乡一带二叠系尕笛考组火山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的分析及研究,为恢复二叠纪北羌塘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岩石地球化学约束。主要岩石类
罗斯受洗前后,商旅活动是拜占庭与罗斯双边文明交往的最初形式。保加利亚则是两国早期文明交往的桥梁,拜占庭文明先在保加利亚中转,在传入罗斯前便已经斯拉夫化,使得罗斯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