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河油田作为我国第一个古生代以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主的海相特大型复合型大油田,其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大于5300m,其储集空间及形成产能主要靠裂缝和溶洞。从塔河油田10区东部前期钻井资料可知,在T74不整合面80m或120m以下的中深部发育大量“串珠状”地震响应,且从实测资料知“串珠状”地震响应与溶洞体的存在有关,此外钻井显示该区中深部仍然具有较好的油藏显示,故本文把塔河油田10区东部奥陶系中深部缝洞体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对象。为了综合检测研究区的溶洞分布特征及潜在的油气地区,本文在溶洞体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相干、曲率、能频比法、累计能量差法对研究区的缝洞体进行了检测;其次利用吸收分析技术对研究区油气特征进行了检测;最后在多种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多种属性进行融合,得到了研究区的融合属性平面图。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工区地质特征,建立了多种溶洞模型,得到了多种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了地震响应特征及振幅信息与溶洞大小、形状、充填速度、间隔、个数等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串珠状”响应特征随溶洞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但超过一定值时,响应振幅反而减小;总体上地震响应特征随充填速度的降低及地震子波激发频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强;此外溶洞间隔增大时,“串珠状”个数增多。(2)通过相干、曲率、能频比、累计能量差对缝洞进行检测可知,研究区内缝洞主要发育于断层附近;总体上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北部及东部地区,南部较少;缝洞体主要发育于T75-1-T76之间的鹰山组二段。(3)通过利用能频比及累计能量差对研究区的钻井进行检测知,高产井的检测值位于低值区域,检测值随含水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水井的检测值最高。利用吸收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油气进行了检测,可知高产井的检测值较低,水井的检测值较高,其几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4)在前面缝洞检测及油气检测的基础上,从模型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了融合,得到了重点区的融合剖面图,对重点区储层进行了预测,得出融合属性值为中等值,且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中等发育规模的地区为潜在的有利油气勘探区。总之本文在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对研究区缝洞及油气特征进行了检测,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了融合,对储层进行了综合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塔河油田10区东部奥陶系中深部地区,应用了模型验证-缝洞检测-储层预测三位一体的缝洞体识别方案,该研究对于精细描述该区缝洞体分布情况及储层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指导意义,对于提高钻探成功率,降低钻探风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