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起来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受资源不可再生性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相继步入了成熟期和衰退期,出现了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成长型资源城市虽未面临资源枯竭的困扰,但也面临经济不景气、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榆林市利用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但以能源产业为主的单一结构也导致其他产业发展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加之受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了榆林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榆林市产业结构转型能力的评价、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具体路径的系统研究,为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同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本文首先运用产业结构熵、产业结构相似度等演进指标分析了榆林市三次产业的演进情况,同时运用区位熵对榆林市各县区产业的布局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构建了榆林市产业结构转型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转型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新常态下榆林市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的困境,为其转型奠定基础;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榆林市三次产业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其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根据选择路径的影响因素,确定榆林市产业转型的合理路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产业结构演进指标看出:榆林市三次产业呈现出“二三一”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均衡。从产业结构熵看,榆林市产业结构非均衡化趋势较强,1998-2015年熵值在1.09-0.65间波动;从产业结构相似度看,相似值在0.91以上,与陕西省产业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从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看,偏离值从1998年的3.5下降为2015年的1.9,但两者间的协调度仍较低;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产业结构较单一,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能源重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产业内部结构急需调整。总之,受资源禀赋的影响,榆林市三次产业布局在南北方向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北六县主要以第二产业引领经济发展,而南六县以第一、三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榆林市产业结构转型能力有所增强,但其转型能力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综合效率看,θ值从0.345增长到1,平均值为0.757,距效率前沿面有24.3%的提升空间;从纯技术效率看,其值在0.825-1之间波动,均值为0.948,距效率前沿面有5.2%的提升空间;从规模效率看,效率值在0.378-1间变动,均值为0.801,距效率前沿面有19.9%的提升空间;从12个县区看,产业转型能力从南向北依次增加,在空间上呈集中连片的分布特征,转型能力提升空间较大。同时分析了新常态下榆林市产业发展面临转型主体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人才和科技水平的制约、资金不足、环境污染加剧等方面的困境,产业结构急需转型。(3)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可得:榆林市能源化工产品、农副产品、现代商贸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是未来应该重点发展的产业。从三次产业内部各细分产业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批发与零售业、文化旅游业具有高份额偏离分量、高结构偏离分量和高竞争力偏离分量,且符合榆林市实际情况,应作为未来主导产业;从榆林市各区县看,北六县今后发展的产业重点为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物流业,南六县的主导产业以特色农业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盐化工产业为主。(4)依据榆林市各县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产业转型路径的影响因素可看出:榆林市产业转型采用多种产业复合发展的路径,并提出通过建立多元产业体系和完善保障体系促进产业的顺利转型。从转型路径的影响因素看,榆林市能源资源开发处于增产期,开发规模大,政策倾向明显,区位优势突出,能源产业仍是今后应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为了降低对资源产业的依赖,规避“资源诅咒”,还应发展相应的替代产业,从各县区产业发展看,主导产业的空间差异促进榆林市产业多元化发展;从转型的优化策略看,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建立多元产业体系,通过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科技的投入力度,整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完善产业转型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