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致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机制及树突状细胞在其中的作用

来源 :第一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h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肠道细菌移位(bacterialtranslocation,BT)至远端器官组织的途径及意义,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cell,APC),在BT导致肠源性感染中,对外来抗原有什么样的作用。 方法 采用携带PUC19质粒的大肠杆菌JM109作为示踪标记,连续口服3次接种定植后,复制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60分钟后以全部失血及等量林格氏液复苏,分别于复苏后6小时、24小时、72小时麻醉动物,活体状态下开腹取肝脏、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nodes,MLNs)、Peyer结节(Peyer patch,PP),门静脉血、眼后静脉血作组织细菌培养和鉴定,观察各个组织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和数量。采用~3H-TdR掺入法,通过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 reaction,MLR)观察树突状细胞等在肠源性感染中的作用。 结果 比较经淋巴系和经血液系统细菌移位率为40/64>20/96(P<0.01),组织培养细菌含量为31.39±15.57>15.59±7.19(P<0.01)。在失血性休克后发生细菌移位导致肠源性感染时,DC的抗原递呈作用增强,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抗原递呈作用明显减弱。 结论 细菌移位可同时通过微淋巴管和微静脉分别沿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系统移位到远端器官组织。经淋巴系是细菌移位主要途径,它明显多于经血液系统途径,但在创伤后并发症中淋巴系途径可能并不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系统细菌移位虽然在数量和比率上并不占主导,但在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失血性休克后发生细菌移位导致肠源性感染时,DC的抗原递呈作用增强,这可能和休克后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抗原递呈作用明显减弱,这可能和肠源性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更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程机械零部件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十年来,中国工程机械零部件产品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并开始不断地向国际市场扩张。
皮革废弃物,其主要成分是动物蛋白,具有巨大的回收利用价值,以前这些废弃物除少量被利用外,大部分被丢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蛋白资源。因此,回收与
摘要:将网络外部性与客户忠诚行为倾向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构建了网络服务价控策略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显性均衡解。并分析了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当网络外部性与价格敏感型用户的客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类同水的关系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人类从本能地用水到有目的治水,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大河文明为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生产上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使用,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本课题前期发现禾谷镰刀菌抗药性的一个元件——三唑类药剂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调控转录因子FgSR。因此,本文主要围绕转录因子FgSR系统的研究禾谷镰刀菌的甾醇合成调控机制。为了寻找转录因子FgSR的潜在互作蛋白,我们对FgSR进行禾谷镰刀菌cDNA文库酵母双杂筛库,结果筛选到一个候选激酶FgSsk2。进一步
目的:建立一种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体外培养,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其体外成骨能力。 方法:冲洗法获取SD大鼠骨髓,使用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提纯BMSCs,
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大气污染治理,国家自2013年起实施新能源车相关补贴政策,纯电动客车产业飞速发展,市场保有量大幅提升。但相对于传统能源,纯电动
针对最常见的一种图像篡改方式——拼接,采取了特征提取-分类判别的技术手段,对图像的真假属性进行鉴别.首先,从多通道(亮度通道与色度通道)、多变换域(空间域与频率域)的角
<正>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不满意的客户会把他不满的态度告诉10个人,其中的20%会告诉20个人,其破坏力不可低估。因此,妥善处理客户抱怨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当时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提升组织即兴运作水平来改善组织战略能力和获取竞争优势。本文以社会网络和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出一个组织即兴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以各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