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俄苏文学作品曾风靡中国,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精神上的成长。本文以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为理论支点,从中苏文学中选取几部有代表性的革命小说来分析中国红色经典对俄苏革命小说中革命叙事的接受以及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在接受过程中对俄苏文学的转化。回顾20世纪前60年俄苏革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俄苏文学对中国“红色经典”能够产生影响的原因和必要性在于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中苏两国相似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历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两国革命文学在对革命的书写上均充满了神化色彩,即革命都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中国“红色经典”在对革命的叙述上除了将其神化外,更将革命者神化、革命对象魔化,而这一转变渗透着中国神魔及传奇小说的影响。由于作品中人道主义的缺失以及当时统治阶层处于构建革命大家庭的需要,中国“红色经典”在革命与情感叙事上更突显为为革命而爱情和家的隐退。革命与情感关系变化的同时,革命与英雄的叙事在两国革命小说中虽然模式类似,但鉴于英雄与文化、时代的关系不同上,中国“红色经典”在造神心理和英雄崇拜心理的驱使下,以及中国传统侠义公案小说对作家的影响,并且出于当时在战争文化心理控制下的主流话语对英雄的呼唤的目的,中国的“红色经典”中的英雄更体现出了完美型和“无性”的特点。中苏革命小说都寄托着作家们的美好的光明梦,但是在光明梦中俄苏革命小说能够正视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我们因为缺乏关注个体命运的悲剧传统,有意或是无意地忽视了战争的残酷与非理性。在接受俄苏文学的同时,中国“红色经典”不仅过滤了俄苏文学中的宗教性,而且忽略了除现实主义以外的其他创作手法,这些使得中国“红色经典”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与俄苏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不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