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与俄苏小说的革命叙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ingla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俄苏文学作品曾风靡中国,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精神上的成长。本文以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为理论支点,从中苏文学中选取几部有代表性的革命小说来分析中国红色经典对俄苏革命小说中革命叙事的接受以及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在接受过程中对俄苏文学的转化。回顾20世纪前60年俄苏革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俄苏文学对中国“红色经典”能够产生影响的原因和必要性在于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中苏两国相似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历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两国革命文学在对革命的书写上均充满了神化色彩,即革命都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中国“红色经典”在对革命的叙述上除了将其神化外,更将革命者神化、革命对象魔化,而这一转变渗透着中国神魔及传奇小说的影响。由于作品中人道主义的缺失以及当时统治阶层处于构建革命大家庭的需要,中国“红色经典”在革命与情感叙事上更突显为为革命而爱情和家的隐退。革命与情感关系变化的同时,革命与英雄的叙事在两国革命小说中虽然模式类似,但鉴于英雄与文化、时代的关系不同上,中国“红色经典”在造神心理和英雄崇拜心理的驱使下,以及中国传统侠义公案小说对作家的影响,并且出于当时在战争文化心理控制下的主流话语对英雄的呼唤的目的,中国的“红色经典”中的英雄更体现出了完美型和“无性”的特点。中苏革命小说都寄托着作家们的美好的光明梦,但是在光明梦中俄苏革命小说能够正视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我们因为缺乏关注个体命运的悲剧传统,有意或是无意地忽视了战争的残酷与非理性。在接受俄苏文学的同时,中国“红色经典”不仅过滤了俄苏文学中的宗教性,而且忽略了除现实主义以外的其他创作手法,这些使得中国“红色经典”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与俄苏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不同步性。
其他文献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原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老一辈
整体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已在各地医院推广实行.它的工作过程是通过规范的护理程序来完成,即为增进或维持护理对象的健康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护理活动,包括
降水变化与植被恢复对小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彭冲涧小流域1983—2014年的降水、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
本文旨在分析企业集团公司中所存在的常见内控管理工作相关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探讨内控管理对多元化集团企业的意义,从而能够更好的保护企业集团资产的完整性,为企业
分析铜陵牡丹产业的现状,指出影响铜陵牡丹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栽管技术原始、加工工艺落后、重金属污染严重、丹皮价格波动大等;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选育优良品种、适
目的探讨颅内特殊部位病变立体定向活检的手术技巧及影响因素。方法总结1994年12月 ̄2005年12月间对颅内特殊部位病变行MR导向立体定向活检的106例病例。患者年龄6 ̄76岁,平均42.
社会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系统,有着与自然系统所不同的性质与特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也不例外,并具有自己特定的时代内涵与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系统思
曾有论文报道了参照非质子极性溶剂分隔离子对的原理,设计和研究了氰化法合成分散兰BBLS溶剂体系。这里我们研究了有机氮化合物对氰化反应的促进作用,并对反应规律作了探讨。
烧伤休克是重度烧伤患者伤后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液体复苏是休克期救治的重要措施,合理的补液不仅能避免烧伤休克的发生,也将降低后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的风险。该文就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