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是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股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它以颠覆为主要特征,对西方哲学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展开猛烈的攻击,系统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作为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德里达提出“延异”这一概念。将这一概念运用于阅读文本时,则意义总是处于空间上的“异”和时间上的“延”之中。也即,文本意义是不确定的,是没有终极意义的,是可以进行无限解释的,文本的意义是散播在符号的游戏中。解构主义的思想主张和阅读策略不仅为汉语新词的不可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而且为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新词语出现的速度逐年增加。汉语新词及时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娱乐和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变化,所以汉语新词的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翻译领域。但是,以往对新词的翻译研究多从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目的论等角度研究汉语新词的英译策略、翻译原则、或者是汉英新词的比较性等研究,从解构主义视角研究汉语新词的不可译现象进行研究的论述极少。因此,作者将尝试以解构主义为主要理论框架,在解构主义阅读策略的指导下,通过选取典型新词为例,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汉语新词的主要来源及其隐含的语言文化心理,从中挖掘部分汉语新词的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因素,以及译者应对汉语新词不可译现象的变通策略。通过深入细致的解构主义分析,作者发现很多汉语新词在写法、读音等形式上一反传统,形成独特新颖的文化内涵和文体风格,表现出其丰富的反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以此表达人们内心的挣扎、空虚、自嘲、戏谑等心理活动。作者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很难将这些新词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独特性以及对传统的背离在译文中再现,由此带来了新一轮的不可译现象。最后,本研究尝试提出一些补偿策略,以期尽可能地保留汉语新词的原语文化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