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與目的:在物種裡,人類是以獨特的雙下肢直立行走及進行各項活動。良好與穩定的髖關節是凸顯下肢功能的關鍵因素,諸多疾病都會導致髖關節功能障礙。全髖關節表面置換術(Hip Resurface Arthroplasty,HRA)是重建髖關節功能的有效治療手段之一。金屬對金屬承重面工藝製造技術的不斷改良,早期的表面置換許多缺點諸如骨水泥型髖臼引起大量骨質丟失以及高磨損率大都已經克服。接受HRA的患者在年龄上正出現年輕化的微妙轉變。此外,患者對於術後能夠回到正常生活及休閒活動訴求提高,髖關節置換假體就必須要有較長的使用壽命。新型植入假體和承重面設計的出現,解釋了過去十年全髖關節表面置換術重新出現的原因,並且使全髖關節表面置换再度成為各種髖關節成型術中合理且明智的選擇。由於傳統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假體的設計限制,對於年輕或術後活動量高的患者,一生中可能要面臨著多次翻修術,將會對再次翻修造成困難。現今HRA是以骨水泥固定的金屬股骨頭和壓配式金屬髖臼假體設計,可以最大限度維持原有髖關節結構,更符合正常生物力學傳遞,保留大量股骨頸骨質,假體磨損率低,耐用度高,降低未來翻修手術機會,髖關節活動度大穩定性好,不易脫位,患者術後能夠回到活躍的生活及工作。透過全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疾病可以實現此訴求。全髖關節表面置換術其優勢特點逐漸受到人們歡迎,已開始在國内推廣使用。應用此術式治療髖關節疾病,如選擇患者和手術技術得當,近中期療效自然能有滿意的結果。在不同髖關節疾病實行HRA的術後療效分析比較,目前在國內仍然有限。因此,針對接受HRA的不同髖關節疾病患者進行隨訪研究,對於選擇合適病人、提升手術技巧、減少併發症發生、正確術後復健及癒後判斷上,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本研究主旨在透過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骨科對首次行全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的患者進行隨訪所取得的完整隨訪資料,依據Harris HipScore標準隨訪内容,以分類分項評分(Classified Harris Hip Score,CHHS)的方法進行對術後所得的結果分析HRA在不同髖關節疾病的近期療效;同時依據Hungerford標準評價患者手術平均成功率,直觀地反映出我科的醫療技術水準。可為臨床在術前以HRA治療不同髖關節疾病的癒後判斷、術後近期具體療效、整體照護及治療指導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初步依據與建議。材料與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因髖關節疾病行首次全髖關節表面置换的患者共52例(55髖)。將其中完整取得臨床隨訪資料共43例(45髖)患者納入本文研究,其中男27例,女16例;隨訪時間2~17個月,平均12個月,年龄31~57歲,平均44.6歲。其中20例21髖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單側置换18例,一側全髖關節置换另一側全髖表面置换1例,同時雙側全髖表面置換1例;13例14髖為骨性關節炎,單側置換12例,雙側置換1例;強直性脊柱炎10例10髖。所有患者術前均關節疼痛和日常生活工作及行走受到限制。術前HHS 45-73.5分,平均HHS 64.6分。按入院診斷分為股骨頭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osis;AS)三組患者。其中15例15髖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4例單側置換,1例一側全髖關節置换另一側全髖表面置换;12例13髖為骨性關節炎,11例單側置換,1例雙側置换;強直性脊柱炎10例10髖。所有患者術前均因為關節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均受到限制。本研究均按照標準手術技術進行HRA操作。術後依據Harris Hip Score標準的隨訪内容,使用Harris分類評分方法(Classified Harris Hip Score,CHHS),對HRA在不同髖關節疾病術後進行評估,觀察比較HRA術後各分項功能近期療效。結果採用SPSS軟體進行統計學分析,初步評價不同的髖關節疾病HRA的術後近期療效。同時根據Hungerford標準來評價我科目前HRA手術的良莠率。結果:在52例患者中有43例(45髖)獲得完整隨訪,隨訪率82.6%,失訪率17.4%。隨訪時間2~17個月,平均12個月。結果顯示:獲得完整隨訪HRA所有患者HHS由術前平均64.6分改善到術後平均90.1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組(ANFH)20例由術前平均62.6分改善到術後平均92.0分(平均43.7歲);骨性關節炎組(OA)13例由術前平均66.2分改善到術後平均89.8分(平均44.58歲);強直性脊柱炎組(AS)10例由術前平均65.5分改善到術後平均87.4分(平均48.0歲)。同時行雙側關節置換共3例,其中2例雙側全髖關節表面置换;1例一側行全髖關節表面置換另一側行全髖關節置换。術後本組病例中有1例(2.2%)(ANFH)末次隨訪時仍有中度疼痛,一般功能受限,無法完全獨立下床活動;OA患者合併心血管疾病1例,術後活動耐受力較差,一般功能明顯受限。AS患者1例(2.2%)術後8周出現關節再僵硬,術後6個月活動度減少伴有屈曲攣縮畸型及輕度疼痛,一般及行走功能受限,依赖拐杖活動;OA患者可能因為其他部位關節疼痛影響到HRA的效果,術後6個月至12個月沒有明顯差別。本組所有患者術後無發現神經肌肉麻痹,肺栓塞,脫位,鬆動,股骨頸骨折等嚴重併發症。術後患者的關節功能,活動度上均得到改善。對以上隨訪結果用SPSS軟體進行療效統計分析,發現ANFH患者,隨訪結果HHS評分(平均92.0分,p<0.05),分項疼痛評分(平均41.8分p<0.05)明顯高於其他組患者。雙側全髖關節表面置換的ANFH患者於術後6月雙側髖關節功能接近正常水準。OA患者組術後HHS總分(89.8分)及分項評分均得到改善,少部分患者使用止痛劑,對分析客觀性存在影嚮。AS患者(87.4分)在術後出現再強直,使HHS關節活動範圍或功能分值小的現象。HRA術後評價(Harris)得出27髖優,16髖好,2髖可,總體優良(好)率95。5%。依據Hungerford標準評價我科患者術後手術平均成功率95.3%。有兩例在術後隨訪的HHS分值<80,1例患者術前股骨頸内翻畸形,下肢不等長,該患者術後原有關節疼動症狀解除,但行走功能較差,存在跛行;1例是術後出現輕中度持續性疼痛。結論:選擇合適的病人是HR手術成功的前提。HRA技術要求標準較高,術者熟悉的手術入路就是理想的入路,可降低不必要失誤,提高關節假體植入成功機率並重建接近原來正常解剖結構,對假體存活率及功能恢復有重大影響。分類評分方法(CHHS)在術後評價中以能更直觀並且提供對結果的客觀分析,系統地指導患者進行復健運動治療,補足了Harris評分標準於臨床應用的不完善之處。失訪是影響術後療效分析的重要因素;提升隨訪品質,能對HRA在不同髖關節疾病術後之療效分析及術前對行HRA之癒後判斷提供更準確依據。有效的管理制度及醫患關係互動,可降低失訪率,未來建立聯合醫學中心、大型區域或是國家管理的HRA登記及隨訪制度是絕對有必要。目前我國行HRA總體例數相較於國外是較少的;在分析數據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時受醫療特點、保健政策、經濟因素等多方面影響,造成HRA手術難以普及化。貼切東方人的條件之選擇標準,期能使HRA造福更多我(中)國的髖關節疾病患者。ANFH患者股骨頭壞死區域過大時,應改行THR;ANFH患者術後,疼痛立即改善,關節活動度理想,說明HRA對ANFH患者療效顯著,讓患者能在短時間内恢復正常工作。雙側行HRA患者,術後髖關節功能同樣近乎正常水準。術後避免過早完全負重,可減少股骨頸骨折意外發生。OA患者術後髖關節功能均得到改善;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術後髖關節疼痛解除使活動量增加,對心肺功能提升起到輔助效果。AS患者術後出現關節再強直,可導致活動度及行走功能減少或喪失;除了長期預防,推遲或矯正畸形外還應包括AS患者的社會和心理康復需要。HRA在早期療效中呈現出優良的結果,未發現嚴重併發症。同時反映出我科(院)骨科醫療技術水準及治療團隊是值得信賴。建立患者對假體認知及正確使用動作方法,落實完善術後復健計畫與良好醫患關係互動,對患者整體身心健康有長遠的重要影響。然而,目前所得的結論仍須有待將來進一步研究及長期隨訪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