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经典概括。完整地理解这一原则,须看到大机器生产方式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它简化了劳动,使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别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另一方面,它提高了效率,使物质财富得以充分涌流。因此,在马克思语境中,“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在高效率基础上的大公平。然而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已实现了从生产资料向劳动者的历史性转移,劳动者能否“各尽所能”成为决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马克思“按需分配”的起点,人们的消费需要正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就成为现代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倡,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赋予其以新的内涵:其一,需要以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发展推动需要扩大,按需分配是无限发展目标;其二,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按需分配首先是满足人们生存消费的需要。当代资本主义在消除经济危机和缓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按需分配的主客观条件,只能选择市场经济,通过利益差别所形成的激励机制实现各尽所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按需分配的当代指向是对个性化需要的肯定,一方面需要社会财富的更大增加,另一方面需要个人能力的逐步趋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同时,需要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强化政府的调节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逐步建立平等的教育体系,使每个人能力都得到发展。在当前,一方面,要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有效遏制资本和权力对资源占有的不公现象,创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