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象结构理论视野下的犯罪分类问题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wxy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我国犯罪学知识系统内部,犯罪分类仍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没有规范的分类方法。犯罪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这种情况足以表明犯罪学学科的不成熟,进一步讲这对建立统一的犯罪学理论极其不利。鉴于此,对现有的犯罪分类进行了梳理、总结,找出合理的犯罪分类体系非常必要。   通过对刑法典和犯罪学犯罪分类的归纳与评述,选择犯罪现象结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在论述刑法典和犯罪学犯罪分类之区别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的观点:任何目标的实现都只能是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的有机统一,在犯罪学研究中,为了全面、准确地描述犯罪现象结构,现实的、合理的做法是以现代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为支点,从客观和主体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描述当代社会的犯罪现象结构。   犯罪现象客观层面是指犯罪时间、犯罪空间、犯罪行为方式、犯罪行为对象和犯罪危害后果等具有外在于犯罪行为人的客观因素;犯罪现象主体层面是指犯罪行为人自身主、客观诸要素。   我们的犯罪分类体系是个开放的体系,它需要应用犯罪学不断的为其充实内容。在建立了基本的犯罪分类体系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研究或现实需要,从中选择出一些交叉的结构去论证或解释社会中的某一类犯罪现象,找出犯罪现象本身所反映出的信息的本质所在,然后把犯罪学的研究成果转换成大家都听得懂得语言,用这种重新整理过的逻辑为刑事政策提供事实和理论上的依据。  
其他文献
自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妇女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社会推行后,给农村妇女的参政模式带来了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社会结构变化中,社会成员的身份改变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资源,也是一种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因此,它是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水资源的重要性,全球水资源危
自然界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需要摄影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为风光摄影者,其实不必刻意追求去名山大川拍摄风光大片,要在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发现美,拍摄小景观,体现大意境,让受众共享司空见惯中的风光美。  我的家乡是塞外名城张家口,虽然张垣大地干旱少雨,河多缺水,有山无峰,平淡无奇,但我还是觉得有拍不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回顾几十年风光摄影生涯,体会最深的就是—要善于发现美。只有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拍摄自
盗窃罪在我国是最常发生的案件类型之一,其定罪量刑标准在刑法和司法解释中均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引言中三个事例引发对盗窃罪在定罪量刑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的思考,对盗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