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人权观念对清末刑法改革的影响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k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法制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深入研讨西方人权观念对我国清末法制改革的影响,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法制建设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借鉴。清末是一个激变动乱的年代,诸多西方思想理论随着坚船利炮纷沓而来。清政府基于变革的压力,在我国法制建设史上迈出了珍贵而又艰难的一步,那就是将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引入中国,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法制建设尝试。这种对传统的变革虽然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坚决反对,但却对中国传统法制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以探讨西方“天赋人权”观念的起源为起点,结合清政府法制改革进程,展示了清末我国法制观念的转变过程。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了西方“天赋人权”观念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其对西方近代刑事法律制度发展的影响。“人权”是西方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不尽相同,而就本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而言,这一时期影响中国思想家的主要是经典的“天赋人权”理论。而“天赋人权”理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对近代西方的刑事法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清末人权观念引入中国的原因,并详细阐述了人权观念对中国的影响。近代西方人权观念传入中国,并为国人所接受,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清政府统治的衰落,为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作为一种政治观念的人权思想,这时是被各种新兴势力用作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种思想工具而被引进的。而西方制度文明在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的裹挟之下传入中国,是“人权”理论传入中国的外在因素。 文章第三部分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并利用文献资料,具体阐述了人权观念对中国刑事法制改革的影响。西方近代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被这一时期清朝的相关立法所吸收,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论文以刑事法制改革为中心,并结合西方“天赋人权”理论,为我们研讨现代化建设中中西思想与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文的探讨,能为现实社会中热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历史经验依据。 [
其他文献
摩门教是19世纪上半叶产生于纽约州西部的一个最大的本土教派,是美国19世纪众多新兴宗教的典型代表。由于摩门教的基本教义和宗教实践与主流传统宗教差异很大,所以自创立起它就
《平等权利修正案》这个旨在以法律形式赋予两性全面平等权利的法案一经提出就引起极大的争论,并因未能获得四分之三州议会的批准而未能写入宪法。这就意味着一直以民主国家自
本文对1945-1949年杭州市粮食危机进行了分析。1945-1949年因军粮的需求增大以及战后城市人口恢复使得杭州市的粮食消费急剧增加,而交通梗阻、余粮省份禁运以及洋米来源减少等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克服旧合同法存在的缺陷,结束合同立法“三足鼎立”(即《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法并存)的局面,制定新的、统
本文对拱宸桥西街区的历史与文化保护进行了研究。拱宸桥西历史街区曾经是杭州城北水上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门户。这一街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631年拱宸桥首度进入历史记载,到1895
古巴虽然是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小国,但自革命胜利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里,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却不容小视。本文从古巴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背景入手,将卡斯特罗执政时期的
在历史研究中采用现代化的视角和方法是当前中国历史学科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罗荣渠先生是在历史研究中采用现代化理论方法的先驱,他在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和采用现代化方法
侯景集团是指侯景在河南组建的不受中央政权约束的独立军事机构。三国对峙是指北方东、西二魏隔黄河而分治,南方梁朝与二魏又隔淮河而对抗,此三国呈三分天下的局势。侯景集团
本文通过对美国华人二战前后经济状况的比较,对二战后美国华人在职业、教育和收入上的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华人经济发展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华人经济的发展是美国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