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2011年8月1111号台风南玛都(Nanmadol)三次登陆两次入海的反复过程着重从台风水汽供给与再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试图总结出吕宋海峡地形对台风生消的作用。再利用2011年开始运行的最新CFSV2(Climate ForecastSystem Version2)海洋场预报资料就吕宋海峡对南玛都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了吕宋海峡响应台风的海流场、SSS(SeaSurface Salinity)、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以及垂直速度特征。首先,本文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了西北太平洋近51年(1961-2011)热带气旋频数的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减小的趋势,且一年中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然后,本文分析了南玛都背景环流形势和风场结构,研究发现台风气旋式结构的风场中右侧的风速要大于左侧;同时着重分析了超级台风中水汽收支与台风发展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充足的水汽使得台风得以迅速加强和发展,台风登陆后水汽供应减少是台风衰减的主要原因。同时,利用CFSV2的预报场,分析了海洋场的特征,并且作为下文POM模式(The PrincetonOceanModel)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最后,本文利用海洋模式POM模拟了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历经其上的1111号台风南玛都的响应过程。基于两个方面进行了模拟实验,其一是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驻台风风场的响应,其二是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台风南玛都移动期间的响应。并分析了台风南玛都的风场和海洋响应南玛都的表层流场、SST及SSS。研究结果表明:(1)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台风风场结构不对称的响应,表现出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右侧的流速要远大于左侧,海流和台风一样具有右偏特征。海洋表面温度下降2-7℃,下降的空间范围直径在百公里,表现为右强左弱的不对称性。(2)上层海洋对驻台风的响应过程中,海洋流场及SST达到能量的极值后,会触发一个反气旋流场控制吕宋海峡,SST经过约10天时间恢复到初始态。(3)上层海洋对台风移动过程的响应表现为一个随台风移动的海洋流场,相对于驻台风,海流的强度和SST下降的幅度都要小,海流气旋式结构沿着路径有一定的拉伸,并且在路径后方出现尾流。相对于台风降水作用,海洋表面强烈的蒸发和台风抽吸的共同作用占主导,使SSS会有0.3g/kg的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