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是一个文学动荡的年代,而身处其中的文学期刊,自然也见证并参与了这段文学与政治纠葛的历史时期。《新港》文学月刊1956年7月创刊于天津,是五六十年代文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本文以《新港》(1956—1964)为研究对象,试图重回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现场,感受那个风起云涌的文学年代。论文以1956年到1964年为时间域,以纵向的文学发展流向为脉络,结合特定时段的文学个案研究,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新港》与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及论争。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处于不断的变化、调整之中,创刊于1956年的《新港》自然也参与见证了这一时期文坛的风起云涌和文学为迎合政治诉求所作出的各种调整与配合。通过对《新港》在五六十年代所刊载的文学批评与理论文章的梳理,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那段时期的文学风貌以及各种运动和斗争的频繁与激烈,可以更好地了解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论争的发生与发展,可以加深理解文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的紧密关系。第二部分:《新港》与当代小小说。在当代小小说的创作与理论发展过程中,五六十年代的《新港》文学月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58年2-3月号上刊发了老舍的《多写小小说》。和新港编辑部编写的《焦急的心情》,两篇文章都大力提倡小小说创作,以期“迅速而全面地反映新生活”。自此,小小说创作热潮波及全国各地。而《新港》则坚持长期刊发小小说,每一期均设有“小小说”专栏,刊载三篇作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新港》是当代小小说创作与理论发展的源头或者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新港》上刊载的小小说数量很多,大部分是出自于业余作者之手,缺少一定的艺术价值,但这些作品却是当代小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第三部分:《新港》与工农兵业余创作。自1956年创刊,《新港》就明确地表现工农兵青年文学创作者的关注,为青年作者提供练习写作的场所,积极鼓励青年作者和业余作者的文学创作,还在刊物上刊载老作家和理论家的文章和积极译介苏联文学,为青年文学创作者提供理论上的营养,扶持和帮助了一批工农兵作者。大跃进时期开展了全民参与的新民歌运动以及在新民歌运动的影响下的“写史运动”,虽然这段时期被掩埋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的事件之一,它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生产体制的典范形式。在此期间《新港》上刊登了大量的群众创作的诗歌、工厂史、家史,虽然都是应时之作,缺乏足够的文学和审美价值,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学运动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准确的还原当时的文学情境,重新梳理和反思中国审美意识形论与政治意识形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