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还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伴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及自然环境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大量消耗,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制定了包括环境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环境标准、投资财税政策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实施相关环境政策在提升生态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然而不能忽视其执行过程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环境规制的实施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换取青山绿水,所以其效果的衡量既要考虑环境改善情况,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率反映了经济与环境的综合要求,符合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衡量环境规制影响的恰当指标。首先,本文梳理了与环境规制有关的基础理论,表述了环境规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理论意义。正是由于环境本身具有外部性、公共物品特性及产权模糊性等特点,才会造成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灵、环境恶化,而环境规制的约束特性能使环境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为市场环境资源失灵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其次,在分阶段阐述1973年至今中国环境规制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实施以来的经验与制定、实施、监督评价等方面出现的不足。从环境规制产生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着手,理论层面上详细阐述了环境规制影响生态效率的运行机理。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要综合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来考虑,环境质量改善却损害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增长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都会导致生态效率下降。再次,以全国30个省市为样本,测算比较了生态效率及环境规制的区域差异性。比较分析发现,整体上我国生态效率值偏低,东、中、西部差异明显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通过对法规型及治污投入型环境规制内部结构的比较发现,东部地区及生态效率高的地区治污投入型环境规制强度高于且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实证检验中以生态效率为因变量,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影响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鲜明,并以前文的运行机理为理论基础对出现的差异性做出合理的解释。最后在理论分析、现状分析、机制研究、实证检验之后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从环境规制的角度,以提升区域生态效率为目标,提出了增强经济市场型环境规制、加强环境规制区域差异化管理、提高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加大投资资金使用率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