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芦洪市镇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92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我国的收入差距在当前已相当突出。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我国积极推行城镇化建设和低保制度。然而城镇化只能解决农村那些能力较强部分人口的经济问题,而对于农村最贫困的那部分人口,只能依靠农村低保政策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可见农村低保政策是中国农村最贫困人口的最后一道保障。低保政策合理有效的实施和执行是我国维持社会和谐、保障社会稳定繁荣的重要举措之一。  2007年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在全国推行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当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整体上其基本框架已经构建起来,且体系正逐渐完善。截至2013年底,全国涉农县市均已建立起了农村低保制度,其发展特点是覆盖面不断扩大,资金投入规模大幅增加,保障人数和保障标准都在逐年的提高,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虽然农村低保政策整体执行效果明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农村低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存在偏差。对湖南永州芦洪市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政策执行效果和政策目标相悖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一些村民对低保政策存在认识误区,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政策执行中“人情保”、“关系保”的现象难比较突出,村民救助依赖思想严重,以及信息不透明、标准不统一、评定程序不规范、退出机制不足等诸多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政策执行主体认识不到位、政策对象素质相对较低、政策内容本身存在缺陷及相关政策配套制度不完善等。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执行农村低保政策,实现农村低保政策的本来目的,保障农村地区最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出现的各种执行偏差,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从而提升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提升政策本身的科学化程度,完善农村低保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应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执行力,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政策执行中的监控与协调等;再次应加强对政策执行对象的宣传教育,增强政策执行中的公开性、透明度,完善沟通表达机制;最后,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资金筹措机制,构建立体化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等从而优化政策执行的保障措施。
其他文献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图片型试题频频出现在高考历史试卷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上。如全国卷1历史试题,涉及图片的有2幅。在这方面,上海试题的步子迈得更大。以上海2005年历史卷为例,选择第2题有图片1幅、第9题有图片2幅、第13题有图片1幅、第25和32题各有图片4幅、33题有图片2幅。如果说文字型试题带给学生的是平面的感觉,那么图片题则充分地展现了历史学科本身特有的丰富广博、色彩绚丽的特征,使学生在答
期刊
期刊
【摘要】杜甫《兵车行》中有一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本文结合杜甫的作者认为役夫的这个“不敢”,表现出百姓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下不堪生活的重负,却又不敢倾诉积怨心中的怨恨的情态。品味词句,于中可见杜甫深沉的忧患和沉重的悲痛。  【关键词】杜甫 役夫 怨恨 忧患  杜甫的《兵车行》中有一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读到这首诗的人,一般都把这句轻易地放过了。而就这一段的欣赏而言,也是将重心放在“
期刊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
期刊
教育部新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高中历史开放型习题的设计就是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已基本摒弃了过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命题原则,而是参照“双纲”(教学大纲和考纲),又不拘泥于“双纲”,源于
期刊
【摘要】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环境 环保 培养 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五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