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的全面衰退和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高强度的捕捞之后,充分了解鱼类生物学特征、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就成为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1877)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是底拖网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资源量开始大幅下降,其群体结构和生物学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低龄化趋势逐渐加剧。本研究根据1960、1985、1998、2008年和2009年在黄海中南部的小黄鱼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种群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情况,初步讨论了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对人类捕捞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情况。主要结果如下:首先,根据1960、1985、1998和2008年以及2009年黄海中南部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小黄鱼群体结构及其年际、季节变化情况,并对产卵群体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体长、体重组成及其年龄结构均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年代间差异显著,体长频率分布逐渐由双峰态向单峰态转变;对吕泗渔场产卵群体的结构分析表明:2009年3个月份(3月、4月、5月)的平均体长、优势体长组并无显著差异;产卵群体的年间变化分析显示,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亦均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其次,利用2008年7~12月中旬黄海中南部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2~7月龄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情况,阐述了耳石生长与体长、体重生长的关系,通过决定系数(R2)和残差平方和(RSS)两项指标,比较和论述了7种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当年幼鱼生长描述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从7月到12月,小黄鱼当年幼鱼的体长月均增加1.32±0.57 cm,体重月均增加4.34±0.65 g;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3.76×10-5L2.8303,幂指数b接近于3;通过研究耳石的长度、重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发现耳石的长度和重量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在三种回归方式(Liner、Power、Quadratic)中,乘幂函数的相关性最好;采用七种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进行拟合,从决定系数R2及残差平方和RSS的数值来看,VBGF(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GF(Logistic生长方程)、GGF(Gompertz生长方程)三种数学模型的拟合度较为接近,而Logarithmic、Inverse、Quadratic以及Cubic四种生长方程的拟合度较为接近且拟合效果明显好于VBGF、LGF、GGF;七种拟合模型中,Cubic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当年幼鱼生长的拟合度最高。第三,根据2008年4月到2009年3月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样品的生物学资料,研究了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群体的生长、死亡情况,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了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等进行比较,确定了最适开捕体长。结果显示:(1)小黄鱼的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0.0268×L2.814;(2)应用FiSAT软件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 27 cm, k=0.45 a-1, t0=-0.47 a;(3)总死亡系数Z=2.40,自然死亡系数M=0.77,捕捞死亡系数F=1.63,开发率E=0.68;(4)在现行的捕捞死亡系数F=1.63下,Yw/R达到最大值时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分别为1.41 a和15.42 cm;拐点年龄和体长为1.83 a和17.41 cm;临界年龄和体长为1.70 a和16.82 cm。现阶段小黄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综合考虑渔民利益和资源修复需要,建议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最适开捕规格定为14.83 cm。最后,根据1960年、1985年、1998年和2008年4个年份在黄海中南部进行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生物学资料,对其生物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计算相关系数研究摄食等级、渔船功率以及海表温度3因素对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个体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减小、体重生长拐点提前、死亡系数增大;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渔船功率、摄食等级和海表温度与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关联度分别为0.7238,0.6903,0.6396。综合各因素的关系,捕捞因素是造成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最主要原因。